近年來,電視劇藝術生產潮流發生了明顯的轉向,IP熱退燒但對IP的優質開發愈加重視;古裝玄幻熱度驟減,現實主義電視劇則強勢回歸,產生了大量優秀作品。
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種新的需要關注的現象,即一些現實主義電視劇雖然題材極具話題性,但在開播后卻往往口碑反轉大跌。為何有著極高話題性的電視劇卻不能贏得觀眾口碑?其中又折射出現實主義電視劇與話題性之間怎樣的復雜關系?
真話題是現實主義電視劇應有之義
話題是電視劇藝術作品社會效應的重要體現。現實主義作為一種美學原則與創作方法,追求對社會歷史規律的摹寫和當下百姓生活的深入刻畫,提倡要有直面現實生活復雜性和矛盾尖銳度的勇氣,其作品要能擊中社會現實的敏感神經,從而引起魯迅所言的“療救的注意”。這“注意”其實就是今天我們講的“話題”。
作為一種美學精神和創作方法,現實主義電視劇既可以反映當下現實生活,也可以講述歷史乃至奇幻故事。但在中國電視劇藝術發展史上,用現實主義的審美精神和原則創作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始終是電視劇藝術生產的主流。
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無不反映了社會的真問題,從而在社會大眾中激發了真話題。一部《渴望》導致國人皆談劉慧芳,《外來妹》《北京人在紐約》引發對內部遷徙與出國移民的關注,《牽手》《中國式離婚》激起對婚外戀的討論,《奮斗》《士兵突擊》改變了中國社會對“80后”一代的認知,《虎媽貓爸》《二胎時代》引發育兒話題,《歡樂頌》《都挺好》引起對原生家庭的討論,《大雪無痕》《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等激發起大眾對反腐話題高度關注……幾乎每一部具有較高社會影響力的優秀現實主義電視劇,都會產生與當時社會背景密切相關的具有普遍性與廣泛性的社會話題。而從現實主義電視劇話題的變化,我們則可以見到中國社會的變遷。很顯然,關注真問題,形成真話題是現實主義電視劇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其美學精神和社會價值的顯在標志。
對于現實主義電視劇而言,要發現真話題并在觀眾的接受和媒體的傳播中被認知并激發其參與討論,一般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內容上的真實大膽與藝術上的大膽真實引發話題。真實大膽,指的是創作者的源動力來源于生活現實并敢于去表現這樣的真實,能碰觸社會現實矛盾和敏感問題;大膽真實,指的是創作者敢于突破既有藝術表達形成的條條框框,大膽進行藝術追求,審美地呈現了社會現實,賦予電視劇以強烈的藝術魅力。《人民的名義》就是這兩者較完美的結合。該劇一方面敢于描寫當時尚處于電視劇表達“禁區”但社會大眾又極其關注的腐敗問題,觸碰到了社會的敏感神經。同時,該劇一開場就以富有沖擊力的畫面揭開腐敗分子的面目,配合演員的精彩表演,形成了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審美表現,開播就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形成了多元解讀的話題空間,并在后續的精彩故事中不斷深化。
典型人物形象和獨特人物角色聚焦話題。鮮明生動獨特的人物形象是現實主義電視劇必須具有的基本要素,也是其聚焦話題的重要手段。人們可能不記得以前看過電視劇的具體情節,但一定會對其中的成功人物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如劉慧芳、王起明、張大民、許三多、達康書記、白嘉軒……這些人物本身承載了故事情節和時代價值的多重信息,其獨特的個性又富有討論甚至爭議的可能,因而在媒介場域中很容易被聚焦形成話題。《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一出場就以其顛覆性的父親形象成為大眾與媒體討論的焦點,《破冰行動》中王勁松扮演的林耀東遠遠超出了以往緝毒劇的人物設定,《人民的名義》中的達康書記也以其與眾不同的官員形象讓觀眾耳目一新。在青年亞文化場域中,倪大紅和吳剛精彩的表演還被粉絲二次創作為表情包,進入二次元文化流通渠道中,進一步擴展了其話題的影響力。
情感訴求與價值傳遞的比附衍生延伸話題。優秀的現實主義電視劇由于比較深入地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側面,其情感訴求往往能引發觀眾的多元反響,劇中復雜現實生活所傳遞出的價值選擇,也可能在受眾接受和媒介場域中被放大延伸,形成與電視劇看似無甚關聯實則密切相關的話題。比如《歡樂頌》引發了觀眾對階層的關注,《我的前半生》引發大眾對“新時代娜娜走后會怎樣”的討論,軍旅劇《士兵突擊》引起對兄弟情與事業心的熱議等等。
湊話題是現實主義電視劇藝術之殤
現實主義電視劇要發現真問題,形成真話題,前提是創作者首先要潛沉到現實生活深處,發現究竟什么內容能與時代同頻共振,與觀眾同聲相應,這樣方能讓觀眾從中獲得共情并進而引發熱議。
然而,當下許多現實主義電視劇中,雖然以一些讓人乍一聽怦然心動的話題為標簽,卻沒有真正反映現實的生活、情節、人物和精神,而是為了迎合泛媒介傳播時代 “注意力經濟”通過短暫的刺激性話題快速形成注意焦點的需求,采用了以現實作為藥引,最終要吊出收視率高湯的電視劇生產模式。由于缺乏真正現實生活的重量支撐,它們往往成為輕飄飄的“懸浮劇”,難以持續維持 “話題”的熱度。
“湊話題”在現實主義電視劇創作中有下面幾種典型體現。
其一是電視劇敘事跑偏讓話題失焦,從而無法讓話題的討論深入發展。這種情況,甚至在十年前的《蝸居》里就有鮮明體現。該劇第一次將大都市高房價對年輕人生活造成的巨大壓力,進而產生的種種房奴心態擺在觀眾面前,其直面現實的勇氣獲得了觀眾的熱烈響應。然而,該劇敘事的主線最后卻走向了妹妹海藻為了房子甘愿放棄男友,成為高官的第三者,從而將話題焦點導向對秘聞的猜測和人物的道德評價,影響了社會公眾對該話題進一步的深入討論。
其二是電視劇藝術安排與話題不相協調,導致話題成為縫合其它內容的包裹。前段時間播出的《帶著爸爸去留學》即是如此。在中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當下,一些父母陪孩子海外留學已成為一種常態。電視劇選擇這一題材是有眼光的,本身是可以形成大眾共鳴的話題。然而,隨著劇情的發展,觀眾發現留學只是這部劇的一個噱頭,故事核心變成了幾對男女在異國他鄉離奇的情感生活,本該成為主角的留學生活變成了虛無縹緲的背景。話題焦點不斷轉移,電視劇話題熱而不沸,最終口碑大跌。
其三是電視劇營銷宣傳過度尋找和制造話題,導致話題與觀眾觀劇體驗反差悖逆,話題反而成為觀眾棄劇的因素。由于目前電視劇藝術創作生產與傳播消費已經處于多媒體多平臺鏈條之中,通過“找話題”配合電視劇營銷宣傳,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如果這些話題的設置能和電視劇本身形成良性互動,則會真正擴展電視劇的社會影響,甚至讓觀眾“路轉粉”。比如《瑯琊榜》播出時,對胡歌曾經遭遇車禍康復后又頑強追求藝術的故事進行大規模傳播,這與劇中其所飾演的角色梅長蘇的人生形成了呼應對照,引發了觀眾的移情,就是一個較好的延伸話題。但如果營銷宣傳找到的話題僅僅是刺激觀眾和媒體的關注,要將本身只是溫吞水甚至是冰水的電視劇強行吊成高湯,則必定會被話題自身所反噬。
高話題性是現實主義電視劇的典型表征,但這些話題的捕捉、生產、傳遞、延伸,必須基于電視劇本身對現實主義美學精神和創作原則的遵循,勇于直面現實,大膽藝術創造,將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進行有機統一,在題材內容、藝術表現、媒體傳播與市場營銷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滿足話題在電視劇故事吸引力、價值導向力、市場傳播力方面的需求,為新時代的現實生活鼓與呼,書寫真正具有時代價值的中國故事。如果只是一味“湊話題”,藝術創作漂浮在生活的表面,終究行之不遠,難以達到叫好又叫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