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江蘇省未來網絡創新研究院主辦、SDNLAB 承辦的 2021 中國 5G 網絡創新論壇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產業互聯網研究部副主任黃穎發表演講表示,5G + 工業互聯網 98% 以上試點示范企業采用了混合專網的方式,以實現數據不出園區。
目前該組網方式成本偏高,后續隨著網絡的逐步定制化、開放化、企業可管理,5G 將越來越靈活,越來越符合工業領域需求。
據介紹,經過 2 年發展,5G + 工業互聯網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目前 31 個省市制定了 5G 相關的政策,80% 以上明確支持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方向。
今年 5 月,工信部發布了“5G + 工業互聯網”第一批重點行業和應用場景,涉及五大重點行業:電子設備生產、裝備制造、鋼鐵、采礦、電力,十大應用場景:協同研發設計、遠程設備操控、設備協同作業、柔性生產制造、現場輔助裝配、機器視覺質檢、設備故障診斷、廠區智能物流、無人智能巡檢、生產智能監測。這是對 5G + 工業互聯網的階段性總結。
在黃穎看來,一些工業互聯網場景對 5G 的需求是硬性的。例如 AGV,此前通過 WiFi 或近距離無線技術調度解決移動性問題,但經過 AP 點更換可能會出現卡頓停車?,F在基于 5G 大帶寬和低時延特性,可將視頻處理能力放在邊緣側,直接減少上位機的數量,既降低成本也更好用。PIC 也是如此,基于 5G 技術云化后,很多智能功能向邊緣側遷移,可以滿足工業下沉等需求。
不過,從產業支撐來看,當前 5G 網絡主要是面向大網部署,ToB 應用暴露出了一些問題。黃穎指出,首先是成本,行業應用需要工業級的芯片和模組,且定制化導致了規模上不去,終端成本較高。這需要業界針對行業需求,盡量把市場規模大的做定制化,市場規模小的做通用化,形成一個平衡。
再就是上行帶寬,傳統 ToC 應用是下行帶寬大、上行帶寬小,但工業設備往往存在巨大的數據采集量,所以普遍存在上行大帶寬需求。這要求業界探索如何實現上下行帶寬配比,真正提升容量。 此外還有部署的安全性、經濟性等問題,例如很多工業企業要求數據隔離,以及數據的控制;成本方面,除了工業模組成本高,還在于整個系統升級改造的成本。例如一個傳感器、一個攝像頭,本身成本不高,但每個都加上 5G 模組,成本就明顯提升了,這需要業界持續根據場景進行方案優化。
目前的 5G + 工業互聯網應用,主要是基于 R15,接下來業界將探索 R16 的應用。黃穎總結,5G 與制造體系以及實體經濟的變革不僅僅是連接,而是體現在了方方面面,5G 將帶動整體制造體系數字化轉型,帶動整個產業數字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