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學一直是表達情感、傳遞思想的重要載體。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生態文學更是成為了宣傳生態文明、傳播生態環境理念的重要載體。最近,生態環境部和中國作家協會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這無疑是對生態文學在生態環境工作中重要作用的肯定,也是對生態文學發展的新期待。
生態文學,是以生態環境為主題,通過文學的形式,描繪人與自然的關系、傳遞生態環境理念的一種文學形式。生態文學既深刻凝聚生態文明時代精神,也生動塑造生態文明時代形象,讓讀者在享受文學魅力的同時,實現生態文明理念的轉變和自覺踐行,進而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這種獨特的表達方式,使得生態文學在推動生態環境工作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生態文學是生態環境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生態文學作品,公眾既可以更直觀地了解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也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態環境工作的緊迫性。文學的表現形式也是豐富的,既可以是文字、圖片,也可以是音樂、視頻等。豐富的表現形式高度契合了生態環境教育受眾的廣泛性和載體的多元性。比如,報告文學《伐木者,醒來!》,被文學界普遍視為中國生態文學發軔的重要標志,也推動了當代中國森林保護的發展。又比如,電視劇《右玉和她的縣委書記們》,講述了山西省右玉縣委數十年帶領全縣干部群眾植樹防沙、改善生態的事跡,成為了一部生動感人的生態環境教育作品。
生態文學是生態環境工作的有力推動者。生態文學能夠影響人,對推動生態環境工作發揮的力量,既可以是潛移默化的,也可以是振聾發聵的。一方面,廣為傳頌的經典文學作品,可以直接改變公眾的認識,推動政策的改變。美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通過描繪農藥對環境和生物的破壞,揭示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引發了公眾對環保問題的關注,也推動了環保政策的改變,開啟了人類現代環境保護的歷史。另一方面,生態文學作品通過記錄生態文明建設的光輝歷程、實踐案例和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能夠讓公眾看到生態環境工作的具體成效,從而增強信心,更加主動地參與這項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講好中國生態環境保護故事,有助于增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生態文學在這方面有更為廣闊的施展空間和更加艱巨的歷史使命。
生態文學是生態文明的傳播者。文學的本意就在于傳播,在于用大眾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傳播理念。中國的古代詩詞歌賦中就有很好的范例,如《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陶淵明筆下的山水田園等。到了現代,生態文明是一種先進的文明理念,生態文學就應該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沿引領思想。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環境等,就是以最為樸實的表述,讓公眾牢記于心、踐之于行。
《關于促進新時代生態文學繁榮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深化推廣作品征集、作家采風活動和建立生態文學鼓勵機制等措施,讓更多的作家參與到生態文學創作中來,讓更多的公眾接觸到生態文學作品,也讓生態文學作品更好地服務于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我們也期待美麗中國建設為生態文學繁榮奠定豐厚的基礎,新時代生態文學書寫出更多建設美麗中國的優秀作品。(未央)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