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自然》雜志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表明,喜馬拉雅山脈其中一個最高山脈在中世紀時期的巨型巖石滑坡可能導致了峰頂崩塌,這一突發的高海拔侵蝕事件或讓峰頂高度下降了幾百米。研究結果有助于增進人們對喜馬拉雅山脈演變的理解,同時顯示出這類崩塌事件會對下游排水系統造成影響。
山頂的形狀和海拔會在構造板塊運動導致的隆升和侵蝕的相互作用下不斷變化。喜馬拉雅山脈是地球上最高的山脈,也是最活躍的山脈之一。不過,盡管之前對喜馬拉雅山脈的侵蝕開展過大量研究,但人們對地球最高頂峰的侵蝕和演變情況卻不甚了解。
法國洛林大學團隊描述的地質學證據表明,喜馬拉雅山脈位于尼泊爾中部的安納普爾納峰或在公元1190年左右發生過一次巨型巖石滑坡事件。在這次突發事件中,崩塌的巖石體積可能達23立方千米,或讓脊頂高程下降了數百米,并避免了喜馬拉雅山脈頂峰出現不成比例的增長。這次巨型巖石滑坡事件可能由高海拔地區存在的多年凍土導致,該事件可能還對景觀演變以及自然災害造成了影響,因為大量細碎沉積物會填滿下游逾150千米的山谷,讓一個多世紀里的喜馬拉雅河流輸沙量異常增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