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8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管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這兩天,北京市門頭溝區受災區域的道路、通訊、電力等基礎設施正在有條不紊地逐步恢復。中國之聲記者昨天(7日)走訪了位于門頭溝軍莊鎮軍莊村的一個臨時安置點。隨著受損道路的搶通,物資供應更加便捷,因此安置點的伙食菜品也比前幾日更加豐富。當地還在安置點設置了24小時的醫務室,邀請知名醫院的心理專家為受災群眾做好心理健康援助。
下午5點40分,臨時安置點開飯的時間到了。一箱箱熱氣騰騰的盒飯,從運輸車上搬運下來,經過清點,分發到每一個房間。門頭溝區妙峰山鎮下葦甸村受災村民張女士,剛和老伴領回了盒飯,晚餐還配發了牛奶。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記者:有蝦仁,玉米粒,這是土豆。
張女士:對,這是豆角。我在這非常好。
記者:您中午吃的什么?
張女士:我們中午也吃的米飯,有排骨,有酸菜燉肉。
李先生:總而言之一句話,感謝黨對我們的關懷。
多位住在安置點的受災群眾告訴記者,當地政府把他們的生活安排得很周到。前幾天,很多路段還未搶通,物資運輸不方便,剛住進來時,每天供應的主要是面包、香腸、桶裝方便面等,但這兩天伙食豐富了很多。
臨時安置點工作人員正在分發晚餐(中國之聲記者管昕 攝)
受災群眾表示:“今天中午吃的燉排骨,芝麻醬花卷,還有拌粉絲,好幾道菜呢。照顧挺好的,吃的喝的都挺好的。”
安置點的房間里配有兩張床、一個床頭柜、一張書桌,還有空調、電視和可淋浴的單獨衛生間。軍莊鎮軍莊村的這個安置點規模較大,多個鄉鎮或街道的受災群眾被臨時安置在這里。
門頭溝區軍莊鎮的一個臨時安置點(中國之聲記者管昕 攝)
門頭溝區大臺街道木城澗社區干部曲繼英告訴記者,6日開始,她所在的社區共有100多名受災群眾住進了軍莊村臨時安置點。
“吃的喝的都挺豐富的,我們房間有兩張床,一張是單人床,一張是雙人床,一屋住三個人,都安排特別周到,為了讓大家渡過難關。”曲繼英說。
臨時安置點內景(中國之聲記者管昕 攝)
曲繼英告訴記者,木城澗社區受災嚴重,但在危難時刻,社區居民互幫互助,過了最難的幾天。道路、通訊逐步恢復后,情況都在好轉。
曲繼英表示:“剛開始兩天特別困難,我們通不了路,沒有信號,沒有電,路斷了。大家都能把困難克服過去,通了以后,街道慢慢地把物資給我們送過來,連藥帶吃的喝的,都是特別全。”
社區干部和受災群眾在一起(中國之聲記者管昕 攝)
記者在安置點走訪時,看到有多位醫務人員走到受災群眾中間宣講災后心理健康知識。
“比如說一開始我們先去評估一下,如果只是一些災后的心理問題,我們可能更多是一些心理的支持,或者一些簡單的咨詢,如果達到了需要藥物的話,我們也會有一些簡單的藥物,比如說已經到了疾病的診斷,可能等這邊通暢了之后,你要去這兒的龍泉醫院或者我們的三級醫院都可以。”一名醫務人員說。
據了解,自8月3日起,北京天壇醫院、安定醫院、回龍觀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的10名專家分赴妙峰山鎮、潭柘寺鎮、軍莊鎮開展心理救援服務,專家到達安置點后,通過常態化駐點巡診和個性化干預結合的工作方式,及時評估受災人員的心理狀態,進行有效適度的心理干預。如遇特殊情況,也能夠盡早發現,將患者及時送往急救中心獲得治療。
北京回龍觀醫院主任醫師張麗霞說:“基本上每天過來先巡查一下,大家的一些住宿的情況,有哪些不舒服,給予一些積極的干預。還有一種情況,患者來換藥,我們會聯合起來進行一些綜合評估。”
截至目前,北京市門頭溝區專家團隊巡診共計3000多人次,評估干預78人,及時緩解了災后一線搶險救災人員及受災群眾的心理應激反應,幫助災區群眾筑牢“心理堤壩”。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