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黃子瀟 深圳報道
(資料圖)
截至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培育14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以及1780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和經濟結構轉型的排頭兵。
8月8日,“深圳創投日”走進寶安暨2023石巖湖國際LP高峰論壇現場,《2023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發展藍皮書》正式發布(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全書概要可分為五大模塊,分別以全國專精特新企業概況、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現狀、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股權投資情況、發展機遇與挑戰、政策建議5個維度對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的概況進行了全方位的闡述。
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現狀
根據目前廣東省已公示五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共有 1,414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深圳市專精特新“小巨人”數量在每一批次均位居粵港澳大灣區第一。另共有17,801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每年粵港澳大灣區內地9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分別為 229 家、661家、1,278家、8,250家。
行業分布上,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所屬領域主要集中在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批發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究和試驗發展、占比分別為 19.17%、9.69%、8.91%、7.07%。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所屬領域主要集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批發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研究和試驗發展,行業分布占比分別為 13.40%、10.52%、10.14%、7.24%。
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股權投資概況
截至2023 年7月,在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有2091家企業過往獲得股權投資,占比為 11.75%,其中有五分之一的企業獲得多輪股權投資。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530家獲得股權投資,占比為37.48%,其中有327家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獲得了多輪投資,占比為 23.13%。這也意味著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本的不斷加持。
股權投資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自2001年前后開始嘗試通過私募股權投資市場進行股權融資,在2001年至2006年平均每年股權投資數量在10筆以下。2007年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獲得11筆股權投資,至2016 年股權投資數量達到609筆,2017年至2020年股權投資數量震蕩波動,2021年數量回升,達到557 筆。2022年受市場影響再次回落,為 374筆。2023 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獲得 165筆私募股權投資。
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概況
截至2023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有240家企業完成上市。在增速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速度經歷幾次周期性增長。自1993年起,每年上市的企業數量從1家逐漸上漲至 2011 年的 13 家。受政策影響,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2012年上市速度開始放緩,并逐漸于2016年恢復至2015年增速水平。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上市數量達到歷史峰值,達44家。2023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中小上市企業為19家。
從IPO 市場分布來看,創業板和科創板在“小巨人”企業上市中扮演著主要的角色,北交所在其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截至 2023 年 7月,在創業板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為 40.71%,在科創板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占比為36.28%。2021年北交所成立,拓寬中小企業的上市渠道。截至2023 年7月,在北交所上市的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合計為 10 家,占比為 8.85%。
以2023年7月27 日收盤價統計,粵港澳大灣區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公司市值主要集中于 10 億元至50 億元區間,占比為51.33%。市值在50 億元至100 億元的公司占比 30.97%。市值大于 100 億元的公司占比10.62%。市值小于10 億元的公司占比最少,僅占比 7.08%。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