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山東,氣溫回暖,小麥進入快速生長期。受去年罕見秋汛影響,山東多地冬小麥播期延遲、晚播麥面積較大,弱苗比例大大高于往年,做好田間管理尤為重要。
為貫徹落實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的要求,來自農業科技戰線的專家紛紛走到田間地頭,用科技之力穩糧保收,推動鄉村振興。
4月18日,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春耕一線,科技日報記者發現了當地“田園通”工作隊與當地農民互動的典型故事。
專家出手,破解小麥種植戶的“煩心事”
聊城市東昌府區孫樓村農民修書新有一件心事遲遲放不下——就在最近,他發現自家麥田里突然長出了不少米蒿、雜草。
按照經驗,他噴了一遍除草劑,期待著好結果。沒想到三四天后,小麥卻出現了葉片發黃的情況。
這急壞了修書新。他種了幾十年小麥,這種情況還是第一次出現。情急之下,他撥打了當地政府的農業熱線。電話的那頭,是該區農業農村局“田園通”技術專家姜新。
修書新的牽掛,讓專家非常重視。后者第一時間來到了修書新的小麥田。
“抓緊給小麥葉面噴施蕓苔素內酯,并配合施用氨基酸葉面肥,對葉片進行修復;待此次降溫過后,結合小麥追肥,盡快對小麥進行灌溉,促進小麥快速生長。”
對修書新一番叮囑之后,姜新還事無巨細地講解了除草劑的使用要點:“使用除草劑時一定要保證小麥長出了三葉一心,苗長夠5厘米,氣溫10攝氏度以上,地溫6攝氏度以上,這樣才能保證除草劑的藥效,同時避免藥害。”
姜新講得仔細,修書新記得認真,并將專家意見一一落地。
隔了不到一個月,姜新帶著“田園通”的同事們再次來到修書新家的小麥田。
“你這塊麥田基本恢復了,雖然看起來苗稀,春發次生檗少(無效檗),但不影響產量。”姜新的一席話,讓修書新吃了一顆“定心丸”。
鄉村振興離不開農科人員“將論文寫到田間地頭”。去年年底,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結合社會需求和農技人員的專業知識特點,成立了以高級農藝師姜新為首的“田園通”工作室。
談到“田園通”,東昌府區農業農村局局長杜廣平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我們這個工作室剛剛成立就吸引了59名經驗豐富的農技人員加入,已設立工作點13個,采用定點、定期的服務方式,每周一到兩次,開展農作物種植、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與工程、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技術、農村電商等技術上門服務。”
畝產超千斤,精細化技術方案是關鍵
對農業大區東昌府來說,成立“田園通”是非常必要的。
據了解,東昌府區是山東省聊城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縣、典型的農業大區。按照“十四五”規劃,該區在實施穩糧保供行動的基礎上,將加快瓜菜菌、林果等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而農業科技服務下鄉活動常態化成為實現上述目標的重要手段。
“羊肚菌比較嬌氣,管理不好產量就上不去。這兩年我們都是摸索著管理,產量不穩定。”說這話的是于莊村農民于法憲。在當地村民心目中,他是種植食用菌的“老把式”,但近年來平菇栽培收益下降,這促使于法憲下決心改種經濟效益更高的新品種,并建設了羊肚菌大棚。
不過,羊肚菌與平菇種植不一樣,“跨界”進入陌生領域,讓于法憲有些手足無措。
正在他為技術一籌莫展時,“田園通”技術專家彭杰主動上門,為他送來了技術服務。在專家指導下,于法憲逐步掌握了種植技術,對羊肚菌進行精細化管理,通過嚴格把控溫度和濕度,為羊肚菌生長提供最適宜的環境。此后,他先后在堂邑鎮種植了30畝羊肚菌并帶動周邊種植戶種植300余畝。
于法憲說:“今年畝產量能達到1500斤,每畝效益可以達到七八萬塊錢,這個羊肚菌栽培非常省工,采摘兩次就可以。有了專家支持,我們發展羊肚菌栽培更有信心了。”
為實現服務精準化,“田園通”工作室依托駐點、針對產業發展開展服務,駐點專業服務人員負責農村產業服務中問題的發現、收集、總結和整理,對于能當場解決的問題當場解決,不能當場解決的,收集整理后上報領導團隊共同研究解決。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田園通”工作室共下鄉、基地服務指導90余次,參加指導技術人員300余人次,指導鎮街、基地小麥、黃花菜、羊肚菌、西紅柿等作物品種一萬余畝。(王延斌 王忠友 孟慶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