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家節日今又至,正是追“星”好時節。
在當今的互聯網上,有一種聲音廣泛流傳:“科學家才是人們該追的‘星’。”那么,這些“星”該去哪里追?在腳踏實地的科學家和高居寰宇的星斗之間又是否存在某種實際聯系呢?5月30日上線的“星辰大海逐夢啟航”科學家精神專題展為觀眾提供了線索——就像水滸英雄對應著星宿一樣,許多中國科學家在天上也有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徐光憲,物理化學家,1920—2015年在世,小行星編號345871,命名時間2020年……”一張張“星名片”既介紹了天上的小行星,也引出了為它們冠名的科學家。在名片下方出現的是一張張珍貴的老照片,展現著科學家們永不褪色的工作風采。截至目前,已有300余顆小行星以中國人物命名,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為科學家。這些科學家中有很多是我國近現代科技發展過程中的領軍人物。
5月30日是第六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為響應“創新爭先自立自強”的節日主題,弘揚科學家精神,中國科協正式推出“星辰大海逐夢啟航”科學家精神專題展。展覽采取線上形式,向公眾免費開放。
打開展覽首頁,觀眾可以看到展覽的全貌:全展由“序廳”“尾廳”以及主體部分的5個篇章合計15個單元組成。5個篇章分別為“彰顯家國情懷”“探求科學真理”“追求技術創新”“推進科學事業”“弘揚科學文化”。每個篇章下各有3個單元,介紹不同年代科學家的各種事跡。每位科學家都有自己的“星名片”作為引介。這一連串近百位科學家的形象串聯起來,構成了新中國科學事業珠璣閃耀的“群星圖”。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了解他們的人生軌跡和精神世界,廣大科技工作者和觀展群眾可以看到科學家精神的具象化表達。
展覽雖然采取了線上形式,但是展品依然可謂琳瑯滿目。網頁上展出了大量與科學家相關的照片、手稿。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素材是策展團隊從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中國科學院院士畫冊》、新華社圖庫等來源收集整理的,涉及近百位科學家的生平和貢獻。他們當中,有寫下《在共產黨的生日向黨保證》的華羅庚;有終其一生獻身黃土科學的劉東生;有牢記“真正為我打分的是農民”的李振聲;有桃李芬芳“一門四院士”的王振義;也有剛剛逝世一周年的袁隆平和吳孟超……
“線上展這種形式,缺乏近距離觀看實物的時空交錯之感。我們轉而竭力抓住故事與情感要素,挖掘出大量有時代高度、有情感溫度、有思想深度的歷史片段。用每個人的歷史碎片拼湊成時代記憶,以個案體現大勢,希望以歷史昭示未來,還原真實的中國科學家群體,放射科學家精神的光輝。”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總結說。
1956年,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沖破阻撓回國。為了避免美方以掌握重要資料為由再加阻撓,他毅然燒毀了多年積攢下的科研文章和教學講義手稿。
20世紀50年代初期,對于蘇聯科學家宣稱發現的10多個新粒子,王淦昌在舉國學習蘇聯的壓力下,明確表示“蘇聯人的發現靠不住”,事實也最終證明他的判斷是準確的。
1994年,在所有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南仁東克服萬難,堅持實地勘察,并自掏路費,逢人就介紹“中國天眼”,最終推動了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的成功開展……
這些不過百余字的故事,講出了科學家群體對祖國的絲絲牽掛、對真理的苦苦追尋、對創新的孜孜不倦。文本是輕盈的,但它們言說的精神卻可謂勢大力沉。在“星辰大海逐夢啟航”科學家精神專題展上登場的“星星”們之所以能夠加入中華歷史的星河和人類智慧的星空,靠的就是這一份份簡潔有力的真實。(孫明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