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
26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通過多年大規模田間表型調查和遺傳學研究,鑒定到一個顯著提升小麥群體產量的關鍵位點,為高產高效半矮稈小麥新品種培育提供了重要基因資源和新的育種策略。
“小麥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糧食作物,為人類提供21%的食物熱量和20%的蛋白質來源。國內外實踐表明,品種對提高作物單產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其中關鍵基因的發掘和利用對小麥產量遺傳改良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比如,20世紀中葉的‘綠色革命’通過利用Rht-B1b或Rht-D1b等矮稈基因,顯著降低小麥株高,提高了收獲指數,解決了植株倒伏問題,從而實現了單產的大幅度提升。但是,Rht-B1b或Rht-D1b矮稈基因同時存在粒重和氮素利用效率顯著降低等不良效應。因此,挖掘和利用新的矮稈基因資源,培育不依賴于Rht1-B1b或Rht1-D1b的半矮稈小麥品種,一直是小麥遺傳育種領域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論文通訊作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倪中福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小麥研究中心歷時十年,基于正向遺傳學研究策略,在小麥4B染色體短臂上鑒定到一個協同提升小麥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半矮稈位點。據論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宋龍、副教授劉杰介紹,最新研究發現,利用這個關鍵位點,可以培育出矮稈抗倒、高產和氮素高效利用的小麥品種,在突破現有綠色革命品種產量瓶頸方面,具有重要的育種價值。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