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沈涵?科技日報記者?王春
一手抓創新源頭,一手抓創新轉化。在7月10日于上海浦東新區舉行的“高質量發展在申城”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首場發布會上,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朱芝松強調,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關鍵是抓好“從0到1到10到100”的創新全鏈條。
作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中心的核心承載區,浦東正圍繞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進行一系列布局,并取得了顯著成績。成果之一就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如李政道研究所、張江數學研究院等相繼落地浦東,它們聚焦未來產業領域的基礎前沿和共性技術需求,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研究所供圖
“我們在上海張江本部重點建設了實驗室天體物理實驗平臺、暗物質與中微子實驗平臺、拓撲量子計算實驗平臺等綜合性基礎研究設施,并在全國范圍內布局科研版圖,啟動了四川錦屏2400米埋深的PANDAX暗物質和中微子探測裝置、青海冷湖JUST光譜望遠鏡、海南南海3500米深海中微子望遠鏡等3個前進觀測基地的建設,準備從被動、主動、演生三個維度開展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在發布會后的點位采訪環節,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丁洪介紹了研究所的科研進展。
這家匯集著全球“最強大腦”的新型研究機構,正發揮大科學研究范式的優勢,力爭在“從0到1”根本性科學規律的探索上作出更大貢獻。“用3到5年的時間,在‘物質的起源、演化和結構形成的規律’根本性科學問題的探索方面作出重大突破,在極端物態前沿研究領域形成‘上海學派’,力爭成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將李政道研究所建成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世界一流基礎科學研究所。”丁洪說。
與此同時,浦東科技成果轉化的手段日益豐富,國家自然聯合區域基金試點突破,全國首部支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出臺實施,揭榜掛帥公共服務平臺揭牌運行。在位于張江科學城的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采訪團了解了該中心創新的科研孵化模式。
“國創中心的一個功能定位就是推動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我們搭建一個平臺,通過為科學家提供資金、政策、專業化的培育,整合相關的團隊等資源與其匹配,促進科技創新成果快速產業化。”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上海長三角技術創新研究院黨委書記譚瑞琮向記者介紹。
談及國創中心主要的創新舉措,譚瑞琮表示,關鍵在于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設立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所,通過撥投結合的模式支持引領性、顛覆性技術項目,利用財政資金按科研項目投入支持,獲得社會化融資后,前期投入轉化為股權。
截至2023年7月1日,國創中心已在上海和江蘇布局建設了94家專業研究所,擁有研發人員近15000多人,涉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裝備制造、生物醫藥、能源與環保等領域,轉移轉化技術成果超9000項,服務企業累計超過2萬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