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通訊員 朱莉華
8日,記者從青海省科技廳獲悉,近日,青海省科技廳組織專家對青海大學承擔的“三倍體虹鱒營養調控技術集成與示范”項目進行驗收。此舉標志著青海省冷水魚營養調控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
項目針對高原養殖條件下冷水魚營養需要量不清、配方研發不足和營養調控技術集成力度不夠等問題,圍繞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飼料配方原創化、原料本地化、加工當地化的科技創新目標進行研究,確定了中規格三倍體虹鱒(1000—2500克)和大規格三倍體虹鱒(3000—4500克)對蛋白質和脂肪的需要量,填補了高原養殖條件下三倍體虹鱒蛋白質和脂肪需求的空白。研究揭示了飼料蛋白質和脂肪水平對三倍體虹鱒生長、健康和品質的影響機制,發現三倍體虹鱒的脂肪主要沉積在內臟和肌肉而非肝臟,可耐受高脂飼料,且高脂飼料能節約飼料蛋白質、提高肉質品質。研究還評估了新型蛋白源黃粉蟲粉、青海當地飼料原料菜籽油以及功能性添加劑蝦青素等在三倍體虹鱒飼料中的利用潛力,發現黃粉蟲粉替代魚粉比例應小于16%,菜籽油替代魚油比例應小于75%,蝦青素能提升品質、抵抗氧化應激,人工合成蝦青素改善肉色效果最佳。
據了解,項目自主研發的中、大規格三倍體虹鱒飼料已經在青海省進行示范推廣,養殖虹鱒6.3萬尾,示范8.88畝。養殖效果明顯優于國產商業飼料,與國外商業飼料在成活率、生長速度、飼料利用等方面無明顯差異,養殖飼料成本較國外商業飼料降低21%。項目形成的營養精準供給、品質提升和降本環保等技術為青海冷水魚養殖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青海省科技廳農村處副處長趙長建表示,要繼續開展陸基漁業三倍體虹鱒營養調控技術的集成與示范、重點開展三倍體虹鱒育種制種技術研發,為青海省冷水魚養殖產業全面可持續發展做好技術儲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