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葉青
10月16日,以“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 共同打造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為主題的第二期“南沙觀察家沙龍”活動在廣東省廣州市南沙區舉行。與會專家表示,南沙區位、政策等優勢突出,應在創新機構與人才引進、創新成果轉化、創新生態建設等方面發力,打造世界一流科學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今年6月,《廣州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規劃(2022—2035年)》印發,將南沙科學城定位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發展重點承載區、全球海洋科學與工程創新中心、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產業策源地、創新發展政策改革試驗區,同時明確到2035年建成一流科學城的目標。這標志著南沙科學城建設邁出重要一步。
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慧琳介紹,近年來,南沙始終把創新放在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一是科創平臺加快建設,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建成一周年,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南部組團交付使用,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目前,南沙已集聚300多家各類創新平臺;二是汽車、第三代半導體、商業航天、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創新型產業加快發展,“芯晨大海”現代化產業體系初步構建;三是金融產品、支持政策、人才機制等創新生態不斷優化,南沙科技產業雙策源能力進一步增強。
科技部重大專項辦公室原巡視員、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名譽理事長劉玉蘭表示,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形成并發展先進程度躍遷的新質生產力,以更高的發展效率和效能持續升級產業體系,匯聚產業資本,培育產業集群,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打造發展新優勢。
科技部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仲偉俊認為,南沙在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增加研發投入、吸引高端創新人才、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等,更要重視實現科技創新投入和成果的高效轉化,推動產出重大原創性基礎研究成果、開發生產世界級產品。
在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東省科技革命與技術預見智庫主任張振剛看來,激活南沙科學城的創新能力有三個維度:一是通過發展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鼓勵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等提升企業的“核創新力”;二是通過數據賦能融通信息流、知識流、人才流、商業流、物質流,提升產業的“流創新力”;三是搭建高端平臺,優化營商環境,匯聚各類資源,從而提升城市的“源創新力”。此外,還要著力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融合,促進價值鏈、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資金鏈的“五鏈融通”,推進企業創新能力增強、產業協同能效提升、城市發展能級提高。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