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技 > > 正文

              零跑汽車完成超45億融資 杭州市政府投資30億

              2021-08-18 15:03:04    來源:雷鋒網

              安防巨頭大華孵化的零跑汽車最近好消息不斷。

              近日,零跑汽車官宣完成超 45 億元 Pre-IPO 輪融資,由中金資本領投,其中杭州市政府投資 30 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備受關注的合肥市政府在此次融資中未見身影,而這也被不少人解讀為:合肥被杭州成功截了胡。

              根據計劃,零跑汽車或將于今年下半年提交 IPO申請,預計在 2021 年底或 2022 年初在科創板上市。

              在業績上,幾日前零跑汽車官方發布:6 月訂單突破 4 千輛,交付 3941 輛,同比大漲 893%,環比增長 23%。

              上一次零跑傳出喜訊,還是今年初,零跑汽車在年年虧損、融資不暢的背景下,官宣融資 43 億元,其中合肥政府將對零跑 B 輪投資 20 億元。

              有消息稱,起初合肥市對零跑汽車的投資預計分兩批完成,首批 2 億元已經投進零跑汽車 B 輪融資,剩下的 18 億元將在 Pre-IPO 中投資。

              短短 6 個月時間,投資方從合肥政府變為杭州政府,第二工廠落戶合肥生變,從跌落谷底到銷量氣勢如虹,從 B 輪直接跳到 Pre-IPO 輪,零跑的故事,可謂一波三折。

              今天,聊聊這個造車新勢力,以及背后的安防巨頭。

              押寶新能源汽車賽道

              零跑的成立,不說眾星捧月,至少也是寄予厚望。

              “大華股份雖有一個千億市值的夢想,而現在安防產業全球市場也就一千多億,不可能由一家獨得,而汽車行業的蛋糕足夠大。”

              大華股份聯合創始人、零跑科技董事長朱江明曾側面道出了零跑的使命。

              言外之意,安防市場是小池塘,但汽車行業是大藍海,大華的千億市值夢,不必拘泥于一片天。

              而朱江明親自下場成立零跑,也暗示了這一點。

              在新智駕看來,大華布局新能源汽車賽道其實不難理解,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

              1、企業層面。

              彼時,第一股 AI 浪潮開始在中國興起,AI 企業如雨后春筍成立,紛紛化身吸金又吸睛的獨角獸;彼時,華為已入局安防多年,并逐漸顯露出重倉智慧視頻的野心。

              各股力量圍攻猛剿下,未來形成多足鼎立的局面也不是不無可能。

              更重要的是,大華還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14 年,大華凈利潤低于 10%,跌至谷底。

              于是,大華做了兩件事。

              一是主營業務轉型。2015 年大華對內部人員結構、市場開拓模式、IT 系統結構、人才激勵模式等進行調整,商業模式從產品供應商向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成立子公司進軍智能制造、民用 AI 安防等領域。

              2014 年也成為大華凈利潤增長的時間拐點,2015 年業績迎來收獲之年。

              這一年,大華營收規模剛剛跨入安防百億俱樂部,在此之前,海康已在 2013 年達成這一目標。

              完成百億目標的大華,面臨企業體量進入新的階段、市值增長瓶頸的雙重夾擊,尋得新的突破口實現二次飛速增長,是大華保持持續增長的必然路徑。

              與此同時,2015 年海康市值達千億,此后逐步增長。

              反觀大華,盡管營收緊追不舍,但近 10 年,其市值最高時近 900 億元,如今在近 700 億元徘徊,千億市值的門楣,總是差那么一點。

              藉由此,大華做了另一件事:換道超車,成立零跑,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

              2、產品層面。

              當初,大華的第三次轉型還未到來,如今的當紅炸子雞 To B 業務還在前期調研、考察中,而新能源汽車已經開始滋滋啦啦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方面,朱江明認為,汽車是繼房地產市場以后最大的市場,在中國還有巨大的市場空間。

              足夠大的汽車行業蛋糕,大華當然也想嘗一嘗。

              另一方面,早在立項之初,大華或已察覺到了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是汽車的未來趨勢。

              早期朱江明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之所以一如既往地大力投入這個產業,是對這一風口的確定,他們必須抓住這一技術轉換的節點。

              “因為你如果要做智能駕駛,一定是要用電動汽車,而不能用汽油車。將來自動駕駛、無人駕駛一定是方向,5-10 年內是一定可以看到的。”

              朱江明表示,基于安防領域早早入局人工智能,他們相信無人駕駛終究會實現,無非是時間問題。

              后來的市場走向的確驗證了他們的判斷。

              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2021 年自動駕駛行業市場規模將超 2350 億元,有數據顯示,到 2030 年,智能駕駛市場規模將達到 4900 億元。

              3、技術層面。

              無論是視頻物聯,還是交通領域,大華均有深厚的技術和數據積累,帶有的 IT 基因,是零跑能夠起跑的基本點之一。

              零跑汽車的邏輯是:大華可以將自身 IT 領域的管理經驗及研發流程,將 IT 企業的速度、效率應用優勢移植到汽車行業參與競爭。

              對于電動汽車,電池、BMS 以及智能駕駛系統,都需要嵌入式的控制。

              而在嵌入式層面的技術,以低功耗的內置的處理模式進行自動化控制上,大華具備創業至今二十年的積累。

              大華的 AI 嵌入式技術,從傳感、計算、控制到執行,全流程的技術能復用到汽車上。

              “我們更了解底層嵌入式軟件及算法層面的 Know-how。”朱江明曾對新智駕表示。

              換句話理解,脫胎于做電子產品的大華,更懂得如何控制成本并保持性價比,更擅長將軟硬件結合。

              事實上,大華股份給予零跑的不止于技術支持。

              零跑創立之初,大華股份便重投了 4 億元,直到首款量產車型 S01 發布后,零跑才獲得紅杉資本領投的 Pre-A 輪融資。

              此外,大華股份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數據以及云計算的研究院、芯片研究院以及科研人員,均可為零跑所用。

              4、政策層面。

              正如“沒有企業的時代,只有時代中的企業”,很多時候,政策扶持大于個人和企業自身努力。

              裝備制造業,被譽為工業經濟的心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水平、制造能力和綜合實力。

              在數字化改革浪潮下,浙江或者杭州需要走出一條以數字驅動發展變革、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之路,高端制造是必然之路。

              浙江省近日發布的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十四五”規劃,也證實了這一點。

              今年,杭州開啟“未來工廠”建設,進一步加速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入融合。

              對于迫切想在高端裝備制造上求變求新的杭州,零跑不僅是杭州本土企業,且如今勢頭正猛,雙方一拍即合,也是在情理之中。

              5、個人層面。

              20 年來,視頻物聯老大海康牢牢吸引著市場的目光。

              盡管海康的營收只是大華的 2 倍,但前者無論在市值還是掌舵人的個人知名度上,都遠高于大華和傅利泉(大華董事長)。

              這里面似乎夾雜著外界一直難以擯棄的對大華和傅利泉的偏見。

              從家境清寒到考上浙江電子工業學校,從體制內出走到下海創業,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工廠到帶領大華殺出重圍居全球 AI 安防第二把交椅,傅利泉一生都在不甘平庸的路上。

              海康今日之成就固然離不開自身的經營管理之道,但背靠國企,的確也讓其在血腥的市場中可玄鐵鍛造重劍,也多一份底氣。

              而大華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相比之下,猶如以個人之力 PK 一個集團,如此背景下,依然緊緊咬住了前者 20 年,其中的魄力、堅韌和艱辛,非常人能及,本身也足夠讓人生敬。

              廝殺了二十年后,今天的傅利泉甚至可以直接找個適當的時機變現資源,解甲歸田。

              也許,傅利泉不這么做的原因,是那不甘平庸的本性使然,是個人價值實現的底色使然。

              也許正如雷軍最后一次創業選擇造車一樣,零跑之于傅利泉,是這位已經 54 歲的倔強 IT 人創業路上的最后一博。

              贏了,皆大歡喜,輸了,又何妨。

              為何直接造車?而非當一個 Tier1

              如果說大華入局智能汽車賽道天時、地利、人和皆具,那么前者為何不老老實實當個供應商,而是選擇造車這一又苦又累風險又大的路徑?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佩服傅利泉、朱江明這些干實業出身的人的經驗與遠見了。

              前文提到,大華選擇直接造車原因有二:其一、市場足夠大;其二、看中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

              無人駕駛時代,車也非傳統意義上的車,而是一個移動機器人,由此產生的效益規模指數翻倍。

              此前,新智駕撰文提到:做重變硬,是自動駕駛玩家們可能無法跳脫的一步。造車,也很可能是自動駕駛玩家的終極宿命。

              從產品角度,不得不造車;從市場角度,造車更具優勢。

              先說為什么不得不造車。

              自動駕駛和汽車,是靈魂和軀體的關系。不造車,可能讓靈魂無處安放。

              業內不少玩家選擇做出行運營商。

              這種模式通常需要采購(或是與主機廠合作)進行無人化改造和系統部署,再為市場提供持續地自動駕駛運輸服務。如此一來,前期的投入巨大、變現周期也非常漫長。

              更多跨界選手選擇做技術供應商。

              從自動駕駛角度出發,現階段想實現 L4 在面向消費者的前裝量產乘用車上的落地的商業可行性不大。

              一方面是,主機廠對于成本是極其敏感的,而 L4 技術通常需要昂貴的傳感器來作支持。另一方面,L4 技術并不是前裝量產的乘用車場景下的剛需。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L2 和 L4 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畢竟出現危急情況均需要人工接管。如果是 L5 完全無人駕駛就不一樣了,這是質的飛躍。

              在產品化過程中,所有漸進式玩家踩過的坑,跨越式玩家一個都跑不掉。

              從大華自身角度,在傳統制造業領域摸爬滾打了 20 余年,傅利泉、朱江明或者說大華,見過太多技術供應商。

              無論是視頻物聯,還是自動駕駛,技術與用戶之前必然存在一個中間件,這個中間件是什么?

              在安防是攝像頭;在自動駕駛,就是汽車。

              CV 獨角獸們以算法起家,最后依然逃不了做硬件的命運。汽車行業同樣如此,車是連接技術和人最核心的中間件,如果不延伸到前端,難以接觸到 C 端用戶。

              說白了,之所以無論何種形式的自動駕駛實現路徑,商業化變現之路中,主動權從來都掌握在主機廠手里。

              換句話說,想要真正想改變出行市場,想要讓無人駕駛技術大規模落地,必須造車。

              再說造車優勢。

              從邏輯上來說(成功的可能性先不作討論),自動駕駛公司造車確實會比其他的任何跨界造車選手都更有說服力。

              商業層,自動駕駛玩家選擇造車,不僅可以驗證自己的技術,為自己的技術提供規模化落地的平臺;還可以將技術打包集成到汽車產品之中,面向消費者或是出租車車隊進行銷售租賃。

              技術層,通過自己造車的方式,自動駕駛玩家能夠將話語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靈魂與軀體的耦合度會更高,便于優化用戶體驗;與此同時,海量的駕駛數據回流能夠幫助玩家更好地迭代技術,形成技術到產品再到技術的加速閉環。

              事實也證明,Baidu 造了、滴滴造了、小馬可能會造,AutoX 也投資造了。

              大華當初也許正是預料到了怎么都逃不過造車這一步,才會從一開始,就堅定地選擇造車之路。

              昨天,朱江明還放言“預計 2024 年實現全場景自動駕駛技術,三年內超過特斯拉”。

              朱江明也曾對新智駕表示,2017 年開始,零跑便著手準備與大華規劃基于 AI 的自動駕駛芯片。

              據悉,零跑自研的自動駕駛芯片凌芯 01將搭載在零跑 C11 上,并于今年 10 月上市。

              總之,外界揶揄大華造車,其實這一步必須走,且大可能走得正確。

              造車符合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制造的趨勢;符合大華轉型要求;符合技術延伸趨勢,符合政策環境。

              怎么看,這都是一個多贏的局面。

              況且,零跑誕生之時,自動駕駛賽道遠沒有今天擁擠,零跑背靠大華,有錢有人有技術,既然看準了,為什么不博一博,單車變摩托?

              而前方已有海康進攻技術供應商,大華也不想永遠跟在海康后面。

              回到今時,前方蔚來、小鵬、理想的市值分別近 700 億美元、超 2700 億港元、約 274 億美元。

              如果零跑成功上市,帶來的市值很可能遠超大華本身。

              加之大華業務體系調整近 2 年來,以企業為核心的 To B 業務已成為一把愈發鋒利的矛:據大華股份 2020 年年報顯示,其企業業務營收占國內業務的 42.28%。

              城市數字化、企業數字化業務新藍海下,To B 業務成為新的增長引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To B 業務勢頭猛,再加上新能源汽車的千億賽道,是不是有理由預測,大華的千億市值夢不遠。

              “2023 年零跑進入造車新勢力 TOP3、2025 年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占率達到 10%。”

              也難怪即使在業績不佳時,朱江明依然信誓旦旦。

              零跑的坎坷上市路

              但我們要明白一點:判斷正確是一回事,成功與否是另一回事。

              造車看起來是個可行的轉型方向,但一款新車產品想要的上路也需要數年的時間。

              2015 年 12 月,經內部孵化,零跑汽車延續安防企業大華的血脈橫空出世。

              然而,汽車不同于攝像頭,前者承載著數倍于安防市場空間的同時,也需要企業付出更大的代價。

              對于毫無造車經驗與相關背景團隊的零跑汽車而言,在舞臺更大的汽車圈中生存并非易事。

              首先,零跑汽車生產首款汽車的過程波折不斷。

              “2015 年我剛想做汽車的時候,真不知道汽車有哪些專業,我去招人,要招哪些人,都是一抹黑。”零跑汽車創始人兼董事長朱江明曾對媒體表示。

              在經歷近一年的團隊組建后(零跑汽車在 2017 年曾表示其 400 多名員工中 80% 為研發人員,核心團隊沒有任何汽車從業經歷),零跑汽車于 2016 年 10 月在千島湖舉行會議,召集投資者和合作伙伴探討車型定位。

              根據朱江明的計劃,零跑汽車的首款新能源汽車 S01 必須足夠特別,以此吸引關注,此后逐步切入細分市場。

              不過,生產資質是所有造車新勢力無法繞開的難題。

              2015 年,發改委和工信部共同發布《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規定車企必須具備“生產資質”和“產品資質”方可生產純電動汽車。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零跑汽車在積極申請新能源汽車生產許可的同時,與第三方合作共同完成整車生產,而這一第三方即為長江乘用車。

              資料顯示,長江汽車在 2017 年獲得工信部新能源汽車資質準入,其長江純電動乘用車板塊在 2018 年正式啟動運營。

              零跑汽車在自建的金華工廠生產白車身和三電零部件后,再交由長江乘用車總裝。

              這也意味著,S01 或許是剛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的長江乘用車,首批“練手”的車型。

              2019 年 1 月,零跑汽車推出首發車型 S01 用于市場磨合。不過由于S01 奇特的造型,以及屬于受眾較少的轎跑定位,S01 的市場表現不盡人意。

              截至 2020 年 5 月,S01 共售出 1000 輛左右,距離零跑汽車定下的 2019 年銷量一萬輛目標相去甚遠。

              其次,零跑汽車的品控及智能化也曾遭遇多輪風波。

              朱江明或許沒有想到,寄托其打開更廣闊市場的 T03,在上市日反而被負面新聞纏身。

              2020 年 5 月 T03 上市當日,200 多位 S01 車主在網絡集體發布維權書,直指 S01 存在的四大質量問題。

              根據維權書顯示,零跑汽車故障主要表現在制動系統、動力系統、車機系統故、控制系統等。

              而這,或許與交由第三方總裝,零跑汽車無法把控質量有關。

              除此之外,零跑汽車也曾被指出其產品與宣傳不符。

              零跑汽車曾在發布會中宣稱:“零跑是全球繼特斯拉之后,第二家擁有智能電動車完整自主研發能力的廠家。”

              根據資料顯示,零跑汽車在三電系統、智能網聯系統和智能駕駛系統等領域具備自主研發能力,其發明專利占比為造車新勢力中最高。

              不過,瘋狂對標特斯拉的零跑汽車,未必具有特斯拉的實力。

              在 T03 的媒體試乘會中,T03 的人臉識別、L2 智能駕駛輔助、自動泊車出現不同程度的故障;多位車主也曾表示,零跑汽車在 T03 宣傳中的輔助駕駛系統長期未推送。

              也是在這一年,擔任零跑汽車副總裁、前榮耀品牌海外業務負責人趙剛選擇離開。

              他甚至直言“難度太大”。

              一眾造車新勢力之中,零跑汽車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存在:既可以說它幸運,也可以說它不幸。

              幸運的是,零跑汽車脫胎于全球安防巨頭大華股份,成長于首批造車浪潮,有望成為首家科創板上市的造車新勢力。

              不幸的是,成立四年才推出首款量產車型,2021 年前融資金額僅 32.6 億元,曾經半年銷量為零。

              坐了四年冷板凳之后,零跑汽車在今年迎來轉機。

              銷量方面,根據零跑汽車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第一季度訂單量達到 10019。其中,3 月訂單量為 3227,環比增長 33%。

              在生產資質方面,零跑汽車通過收購新福達獲得整車生產資質,并在今年 4 月 30 日通過核準,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據了解,零跑定位中級 SUV 的 C11 即將在金華工廠投產。

              在算法方面,零跑汽車團隊在 Waymo 挑戰賽的 2D 實時檢測挑戰賽中,獲得該項目的第一名。

              此前,朱江明曾預計 2023 年前實現自我造血,隨著近期獲得 45 億元融資,零跑汽車的造車之路或將更為平坦。

              一切都變了,似乎不全是。

              至少,朱江明依然是那位熱衷放“狠話”的董事長。其在近期揚言的“三年內自動駕駛技術超越特斯拉”是否得以成真,仍存疑。

              有人說,零跑直接跳過 C 輪融資,到達 Pre-IPO 輪,是否有些太過心急?

              當年市場上能打的對手的確不多。如今,蔚來、小鵬、理想穩居頭部,威馬、哪吒奮力追趕,華為、大疆、360 強勢來襲,局勢已經不同往日。

              如果零跑如其計劃成功上市,那么它將成為科創板最先上市的汽車公司。

              如果零跑在他們江山穩固之后未能成功 IPO,那么可能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換言之,傅利泉、朱江明當初的算盤,可能會生變了。

              相關熱詞搜索: 零跑汽車 融資 杭州市政府 投資

              上一篇:游戲拉開性能差距 手機游戲性能需求突顯
              下一篇:波蘭極客軟盤運行最新內核Linux系統 盤上還有幾百KiB剩余空間

              熱點話題

              熱點推薦

              頭條

              ?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v女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香蕉人人爽成AV片久久 | 亚洲А∨精品天堂在线|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最新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熟女国产| 亚洲黄色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亚洲精品福利网泷泽萝拉|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幕|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 亚洲娇小性色xxxx|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 中文字幕在亚洲第一在线 |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亚洲老熟女视频|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久久精品亚洲乱码伦伦中文| 亚洲性猛交XXXX|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果冻传媒|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片| 亚洲乱亚洲乱淫久久| 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亚洲中文无码| 亚洲欧洲无码AV不卡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午夜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毛片不卡av在线播放一区| 亚洲综合图色40p|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卡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亚洲色偷拍区另类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