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賦能智慧生活,是當前中國軟件產業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縮影:從關系千家萬戶衣食住行的應用軟件,到智能制造的核心——工業軟件,數字時代千變萬化的軟件系統和服務,讓人們的日常消費從“菜籃子”變成了“購物車”,讓多屏互動、刷臉支付、無人工廠觸手可及。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和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近年來,中國軟件產業取得長足進步。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11月,全國軟件業務收入85371億元,同比增長18.3%;軟件業利潤總額達10153億元,同比增長8.2%。但與此同時,中國軟件業發展還面臨著諸多挑戰。有專家指出,雖然我們的應用軟件發展是優勢,但基礎軟硬件相對薄弱,包括處理器、操作系統、數據庫等,這些電子信息領域的“根技術”,一直是制約我們信息化發展的根源。
“軟件根技術將成為國家戰略科技競爭的制高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廖湘科日前在《中國軟件根技術發展白皮書(基礎軟件冊)》發布會上表示,當前我國正在加速進入數字經濟發展新周期,數字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軟件定義一切”,軟件成為關鍵基礎設施的重要載體。
“在中國廣闊的市場上,軟件產業就像一棵參天大樹,上層應用的枝繁葉茂,更需要大地之下基礎軟件的強勁發達。”他說。
的確,根深才能葉茂。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和新技術迭代的變革下,基礎軟件的關鍵性日益凸顯。無論是應對“卡脖子”風險,打造自主可控的軟件產業體系,還是釋放硬件生產力,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基礎軟件作為信息化建設的根能力與根技術,向上促進了應用軟件的創新與發展,向下決定了ICT基礎設施的高效架構,不僅是國家發展數字經濟的重要加速器,也是ICT產業持續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近年來我國政府通過戰略部署、政策牽引、資金扶持等多種方式,全方位提升軟件產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特別是在“十四五”新基建規劃中,進一步強化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及其相關配套政策,也為我國軟件根技術產業發展帶來彎道超車新機遇。“在這個重大的窗口變革期,我們如何推動軟件產業邁上新的臺階,軟件根技術創新突破,勢必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廖湘科說。
毫無疑問,根技術概念的提出,有利于產業界迅速聚焦攻關方向,推動產業資源的集結和對關鍵技術的重點突破。對此,廖湘科指出:“以開源激發技術創新,以政策和市場合力推進產業生態建設,持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堅持開源創新,建設自主原創性根技術體系。建立開放共享平等參與的開源社區,促進生態鏈大中小企業彼此合作,充分釋放各企業創新能力,發揮各企業優勢,盡量夯實自主可控的根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其次,強化政策和市場引領,打造軟件根技術發展生態。包括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等戰略軟件根技術的健康高質量和持續發展,離不開貫徹落實國家政策、完善行業治理、合理軟件價值評估、深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軟件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的全方位推動,優化軟件產業的布局,促進軟件產業在國內循環健康發展,形成具有更具創新能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軟件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最后,還要加強軟件根技術人才培養,建設一流的人才隊伍。人才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各層面技術專業人才是保證軟件根技術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也需要各方聯動加大投入。一方面,企業應該投入更多的技術力量,跟高校共建,把行業多年積累的知識,通過課程教材聯合培養、聯合實驗室等方式和高校一起加快建設專業能力;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做大軟件人才培養的規模,只有足夠大的人才培養規模,才能支持足夠大的產業規模,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進入這個領域。(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