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周期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22:影響、適應與脆弱性》及其決策者摘要發布。報告顯示,全球升溫將在2040年達到1.5℃,“與更高的升溫水平相比,為將全球升溫限制在接近1.5℃而采取的近期行動,將大大降低人類系統和生態系統中與氣候變化有關的預計損失和損害,但不能完全消除它們”。
“生態系統和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在區域之間和區域內部有很大差異。約有33—36億人生活在極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環境中。”報告作者之一、清華大學教授羅勇告訴科普時報記者。
報告詳細評估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半數以上人口所居住的城市的影響、風險和適應。人類的健康、生產、生活以及財產和重要基礎設施,包括能源和運輸系統,正日益受到因熱浪、風暴、干旱和洪水帶來的災害以及緩發變化(包括海平面上升)的不利影響。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氣候變化會帶來復合風險,尤其是對那些本身增長規劃不善、貧困、失業率居高和缺乏基本服務的城市。但城市也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機遇,例如綠色建筑、可靠的清潔水和可再生能源供應,可持續運輸系統等。
在全球范圍內,如果不能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地球的熱度和濕度將挑戰人類忍受的極限。報告引入濕球溫度(wet-bulbtemperatures)的概念,即一種綜合考慮濕度和溫度的評估指標。如果濕球溫度達到32℃,身體健康、具有較強氣候適應能力的人群也無法正常工作。目前氣候條件下該濕球溫度水平十分罕見。而如果濕球溫度達到35℃,健康的成年人無法正常生存超過6小時。
報告引用的一份針對中國的研究表明,在不采取適應措施的情況下,全球溫升達到比工業革命前高1.5℃時,中國27個主要城市的年熱相關死亡率預計將從1986—2005年的每百萬居民32.1人上升到每百萬居民48.8—67.1人。如果溫升2℃,這一數字將增加到每百萬居民59.2—81.3人。
根據去年8月先期發布的IPCC第一工作組報告,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平均海平面將在21世紀繼續上升。相對于1995—2014年,到2100年,在溫室氣體極低排放情景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28—0.55米,低排放情景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32—0.62米,中等排放情景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44—0.76米,高排放情景下的全球平均海平面可能上升0.63—1.01米。在非常高的排放情景下,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可能到2100年接近2米,到2150年接近5米。
隨著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的土地和自然資本將永久損失,基礎設施和實物資本受損,社會資本和移民蒙受損失,暫時的洪水、糧食不安全和生計損失以及海岸保護支出的增加都會影響經濟增長和福祉。到2050年,全球洪災損失最高的20個最大沿海城市中,有13個在亞洲,主要集中在南亞、東南亞和東亞。(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