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課后三點半”是困擾中小學的難題,形形色色的小飯桌、培訓班、托管班曾充斥著中小學生的放學時光。但2017年以來,教育部積極推進課后服務工作,在解決“三點半”難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
“雙減”之后,開展課后服務成為中小學的必選項。截至去年10月,全國99%的義務教育學校都提供了課后服務,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但部分學校仍存在機械開展、內容單一、管理松散的問題。
面對難題,社會力量給予了多元解決方案,科大訊飛就是典例,其課后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已覆蓋全國160多個區縣的2000多所學校。科大訊飛選擇切入課后服務行業,是基于怎樣的優勢和戰略布局?未來,課后服務行業會有更多的想象空間嗎?
“有沒有”轉向“好不好”
追本溯源,課后服務是校內減負進入新階段的產物。
為破除“搶跑文化”“超前教育”“無效內卷”等功利現象,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為中小學生減負一直是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減負令”下,廣東、北京等地曾經規定中小學生在校時間上限“小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中學生每天在校時間不得超過8小時(初中7小時)”由此帶來了“三點半”難題,孩子放學早,家長不便接,形形色色的小飯桌、培訓班、托管班成為無奈之選。
針對這一難題,2015年深圳率先試點開展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中小學生課后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開展課后服務成為全國中小學的統一要求。
2021年7月,“雙減”政策頒布,在加強課后服務方面,對保證服務時間、提高服務質量、拓展服務渠道等提出明確要求,做好課后服務成為中小學的必選項。以北京為例,秋季新學期,北京市教委要求全市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做到實施范圍全覆蓋、時間全覆蓋、服務對象全覆蓋,各校要切實落實每天至少開展課后服務2小時的要求,將課后服務納入學校整體安排中。
這些舉措取得了重要進展。教育部監測顯示,截至2021年10月底,課后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全國14.3萬所應開展課后服務的義務教育學校中,99%的學校提供了課后服務,有效促進學生的學習回歸校園。而且,根據教育部直報平臺摸底調查,有92.7%的學校開展了文藝、體育類的活動,88.3%的學校開展了閱讀類的活動,87.3%的學校開展了科普、興趣小組和社團活動,課后服務的吸引力顯著增強。
今年,教育部對課后服務最新提出了“強保障、上水平”的新要求。由此可見,現階段課后服務的關鍵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強不強”。
多元協同解決痛點,教育科技大有可為
雖然課后服務已經基本實現全國“全覆蓋、廣參與”,但仍存在不少問題,需要更多力量合力解決。北京科技教育促進會副理事長李啟生認為,課后服務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提高育人質量,需要打通學校課程與社會資源,校內校外共同發力合作推進。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會長楊志堅尤其提到了教育科技的力量,他對藍鯨教育表示:“‘雙減’背景下,實施課后服務是教育部門落實惠民措施‘最后一公里’的主動擔當,更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強化學校育人主陣地作用的重要路徑。課后服務是一項涉及眾多參與主體的系統性、規模性教育服務工程。科技賦能教育是時代趨勢,在落實‘雙減’、推動課后服務高質量落地方面,教育科技大有可為。”
在多元協同解決課后服務難題的趨勢下,教育信息化公司作為一支重要力量進入課后服務行業。早在去年10月,科大訊飛便發布了“中小學課后服務管理平臺”,覆蓋機構管理、課程管理、選課排課、授課巡課、評價監管、財務管理的全場景,為各區域開展“課后三點半”服務提供綜合解決方案。近日,科大訊飛披露,其課后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已覆蓋全國160多個區縣的2000多所學校。
在科大訊飛課后服務總經理李曉楓看來,課后服務全覆蓋政策實施近半年后,仍有四方面痛點等待解決。首先,家長選課仍然偏智育類,如編程課、跳繩課、硬筆書法,或許短期內會存在功利化現象;其次是客觀數據的信息化技術重現,如不同區域學生的統計反饋、評價,這存在著巨大的數據處理需求;再次是學校管理負擔,如課后服務的排課、老師的管理壓力等,都需要信息化平臺提供輔助;最后是普惠和多樣化需求的平衡問題。
李曉楓表示:“和此前校外動輒上萬元的培訓課程相比,校內的課后服務一定要主導普惠公益。行業內的企業必須清楚認識到課后服務行業不會有巨額的利潤空間,因此更要守好初心,在普惠的前提下,通過機制創新、技術賦能等方法保障課程的豐富性和高質量,最終通過量大面廣來實現企業的長期收益。”
即使面對這些難題,科大訊飛進入課后服務的決心仍然堅決。提及原因,李曉楓認為,“雙減”之后,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的時間減少,課后服務成為校內重要的時間環節,學生的時間恰好是教育行業最寶貴的資源。
而且,切入課后服務行業也是符合科大訊飛自身優勢的特色之選。“介入課后服務領域契合科大訊飛的信息化平臺優勢與戰略方向。內容上,訊飛在擁有部分內容體系的基礎上一直主張生態合作,期望適配不同區域的課程需求。而且,配套服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優勢所在。”李曉楓表示。
四元一體,有機融合
面對痛點,科大訊飛已經有所布局。
科大訊飛副總裁王士進表示,公司構建的一站式“課后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涵蓋了社會多元參與、課程資源庫建設、教師高質量發展、區域高水平管理四個方面。“從社會的多元參與到課程資源庫建設,再到教師圍繞課程的能力提升,最后到區域更加科學的管理,這四個方面是一個有機整體。在這之下,是我們的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作為底層支撐,在不斷學習優秀老師的經驗,進而持續迭代、沉淀、服務全國更多區域。”
在社會多元參與方面,科大訊飛利用開放式課后服務管理平臺,以統一的標準進行課程管理,并將大數據貫穿課后服務全過程,讓家長、學校、學生實現信息及時互動和共享。“優質的課程和老師有限,即使是發達區域的名校,也需要積極從校外引入多元課程。但不同屬性的課程需要統一到學校的課后服務平臺里,才方便切換使用。而在這個過程中課程管理平臺將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士進表示。
在課程資源庫建設方面,不同地區的課后服務資源豐富程度差異較大。因此科大訊飛在課后服務平臺設置課程嚴選板塊,遴選全國優質課程進入平臺,使得所有區域的學校都可以享受到優質課程資源。不止分享課程資源,科大訊飛還利用先進技術幫助學校開啟教學,提升課堂的沉浸感和交互感。除此之外,目前科大訊飛已與火花思維、火星科學盒、鯊魚公園、小碼王、棋本易等百家素質教育供應商開展生態合作,合作范圍涉及德、智、體、美、勞五育課程近200門,并陸續上架至訊飛課后服務平臺。
在教師高質量發展方面,課后服務對學校老師提出了不小的挑戰,增加了許多工作量。對此,科大訊飛在普惠托管、作業輔導環節,圍繞因材施教、分層作業等技術幫助老師識別學生的知識缺漏,并提供分層素材,從而進行個性化補習,提升學習效率和課堂容量。
“而且,科大訊飛前幾年就已經參加到教育部人工智能知識教育成長的相關工作中。通過智慧研修平臺、專家講座、工作坊、學術論壇等形式,讓老師抱團學習,進而在數字類課程的教學方面再上一個水平和臺階。”王士進表示。
在區域高水平管理方面,引入課后服務后,原來閉環管理、統籌劃一的教學環境發生變化。而科大訊飛技術平臺能通過智能資源分析引擎,把政府、學校、家長、學生的多元需求和各種不同類型的供給方適配到一起。而且,平臺接入官方第三方企業信息數據,實現多重監控和準確預警,也能幫助區域在機構注冊、審核、運營管理里面,有更多的數據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各地陸續出臺課后服務政策,“公益普惠屬性”屢被提及,例如,浙江明確課后服務的性質為非基本公共服務,這一方面開放了市場供給的入口,另一方面也強調課后服務應該讓大多數公民以可承受價格付費享受。
可以看到,課后服務沒有巨額利潤空間,也不太可能讓資本過度逐利,“公益普惠”將是課后服務的主基調。
與主基調一致,為推進教育普惠公平,科大訊飛還在進一步發力課后服務。2022年,科大訊飛AI教育公益基于個性化課程、課后服務專項師資培訓以及課后服務綜合管理平臺的應用,啟動了課后服務“百區千校”計劃,將致力于推動鄉村地區的課后服務高質量落地。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