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在與上海達成戰略合作的當日宣布,將在上海開出首家線下 “1 元體驗店”,并否認此舉系為對標拼多多。
阿里此舉被外界視為在線下宣戰國內最大 “10 元店”名創優品的新動作,從盒馬高端會員店到街頭 1 元店,阿里希望在 “新零售”的旗幟下實現大小通吃。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似乎并不認可阿里巴巴此時掉頭宣戰名創優品的決定,因此,原本在線上與阿里巴巴進行競爭的拼多多意外成為了受益股。當日美股開盤后,拼多多應聲上漲 8.35%,最終報收于 79.54 美元,上漲 8.35%,創下 6 月以來單日最大漲幅。同日阿里巴巴股價則由漲轉跌,據富士康當日披露的材料顯示,郭臺銘直接高位拋售了一半阿里巴巴股票。
一位阿里巴巴與拼多多的雙線投資人表示,阿里巴巴集團 “一把手”逍遙子早就在接受媒體采訪談及拼多多時鄭重宣布,“我一直跟團隊說,我們不可能再走回到三塊九賣一雙日拋型的鞋,還包郵。”(備注:出自 2018 年《中國企業家》六月刊封面報道),所以阿里打算開 “1 元體驗店”肯定不是沖著拼多多去的。但在現在的競爭態勢下,資本市場關注的是阿里與拼多多雙方的動作,如果對其中一方的動作不滿意,就會出現股價此消彼長的情況。
上述投資人表示,從結果上來看,阿里巴巴都將拼多多視為重要競爭對手,諸多戰略決策均帶有明顯的防守痕跡,包括跟隨拼多多上線百億補貼、啟動 C2M 事業部對標拼多多新品牌計劃等等。但對于新零售領域冒出來的真正 “新物種”美團、拼多多、名創優品以及老對手京東,大家也在判斷阿里祭出的天貓 “二選一”,聚劃算、飛豬、餓了么 “百億補貼”,特價版,1 元店…… 等動作是否真正有效。
“事實上,流量思維和價格思維已經淪為了傳統電商的專屬”。他認為,新物種們的關注點不在自己對于傳統電商構成了什么樣的威脅與傷害,或者傳統電商打算如何在公關上進行回擊,而是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在發生怎樣變化,以及如何適應上述變化,應該用哪些價值思維來應用于商業競爭。例如:在一場被阿里視為 “六樓打二樓”的外賣戰役之中,被定義 “處于二樓”的美團獲得了全勝,占據了絕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市值大漲超過 2000 億美元。也正是在 10 月 9 日,美團于內網發布全員信,廢棄了沿用阿里將員工定義為 “P”(專業序列)和 “M”(管理序列)的 HR 組織體系。
在阿里巴巴宣布開店之后,名創優品也迅速做出了回應。10 月 10 日,名創優品更新招股書,將計劃發售 3040 萬股 ADS,定價每 ADS 最高 18.5 美元股票,相當于從 9 月份的募資 1 億美元,調整為募資最多 6.47 億美元。
此前,名創優品創始人葉國富曾經與馬云爆發過著名的 “真假新零售”之爭。葉國富表示,“馬云入股了蘇寧,依然改變不了蘇寧今天店員比顧客多的命運;馬云入股了上海百聯,除了拉幾個股票漲停板之外,沒有任何的意義。”
不管阿里巴巴與名創優品的新零售之戰結果如何,拼多多意外成為受益股,證明資本市場無疑對電商巨頭的戰略動作有更多的關注和審視。
“原本是期待著 PC 互聯網巨頭應對移動互聯網新電商的挑戰,此時受挑戰的一方扭頭去線下搶 10 元店的生意,有點兒像是大家都在無人機決戰時,其中一方突然說要去培養騎兵部隊”,上述投資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