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中點一點手機,15分鐘內就有人上門回收垃圾。2023年4月以來,溫州甌海居民逐步享受到了這樣便捷的生活模式,而這個享受的背后,得益于甌海區在再生資源回收領域的創新探索。
近年來,甌海區在疏導和堵漏兩方面下功夫,引導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健康有序發展,成功建立“前端收集一站式、循環利用一條鏈、智慧監管一張網”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新模式,連續4年獲評浙江省生活垃圾治理優勝縣(市、區)。
(相關資料圖)
以靜脈產業園項目為著力點,走出項目化運作新路徑
為甌海居民提供垃圾分類上門收集的服務來自于在2023年3月底開園的靜脈產業園項目,也是甌海區域內建成的第一個再生資源分揀集散中心。該項目建成背后,是該區通過政府引導、國企合力、民企經營,高位推動項目落地、高效推進項目建設、高質推動項目運行。
在存量土地十分緊張的情況下,甌海區置換郭溪街道梅園村原甌海淤泥脫水固化場90畝土地專項用于靜脈產業園項目建設,并通過區長辦公會議多次協調解決建設過程中政策處理、審批流程及土方清運等難題,同時考慮項目的公益性和必要性,以優惠價格向社會公開招標,并由兩家國企聯合注資3000萬元成立溫州市供鐵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建設主體投建甌海區靜脈產業園項目,僅半年時間建成2幢標準廠房,比正常標準廠房建成提早3個月。
甌海區還招引5家再生資源回收公司入駐,打造“政府引導+國企建設+民企經營”新模式。
以廢品回收利用流程重塑為著力點,走出循環化利用新路徑
前端,甌海區抓源頭減量,實行“兩撤兩定兩到位”投放模式,對418座住宅小區垃圾房開展設施改造提升和規范化管理行動,并落實專人督導。每2000戶設立1個“標識統一、著裝統一、服務統一”的專業廢品回收服務站,運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為150個小區25萬居民提供“網絡下單、上門收運”廢品回收服務,并以“環保金”等方式給予居民獎勵,有效解決生活垃圾分類不清、二次分揀工作量大等問題。
中端,甌海抓規范收運,推行生活垃圾“清潔直運+分類中轉”模式,在全區328個住宅小區全面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收運模式,改造提升中轉站19座,按照“四類垃圾、四種車輛、四條路線”的要求科學規劃構建收運網絡,配足、配齊分類運輸車輛,實現分類收運無縫對接。
末端,甌海抓處置能力提升,推動裝修垃圾資源化中心、郭溪大件垃圾分揀中心、靜脈產業園一期、園林綠化資源化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生活垃圾“4+3”分類末端處置能力。僅靜脈產業園可完成紙類廢舊物品處理量不少于25000噸/年,金屬類廢舊物品處理量不少于18000噸/年,廢品資源化利用率由80%提升至95%以上,無害化處置率100%。
以智慧監管和鏈式監管為著力點,走出規范化管理新路徑
在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領域探索中,甌海區深知數據賦能的重要性,打造了區級“智慧化管理平臺”,實時監控回收信息、用戶參與、覆蓋范圍等整體情況,實現廢品回收全過程直播化管理,改變廢品回收行業脫離管理、無序競爭的面貌。并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準確定位城市疤點,目前已排查整治76個廢品露天堆放點。
打造“智慧鏈”的同時,甌海區明確督察清單,構建“責任鏈”。清單化壓實壓細責任,形成一級督一級、一級盯一級的責任鏈條,以及制訂“排查登記—分類施策—定點布局—打擊取締”行動路徑。截至5月底,已完成再生資源回收全行業排查,共排查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含堆場)290個,已關停(搬遷)環境臟亂差的再生資源回收網點(堆場)50處,清理場地6萬余平方米。
由甌海區商務局等8部門聯合制訂《甌海區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規范手冊(試行)》,從合法性、用地安全、生產安全、市容市貌、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提出廢品收購站點、臨時疏導點(分揀中心)設置行業規范提升要求,甌海區以此重塑行業機制,形成“標準鏈”,引導行業企業更加規范發展,為行業重塑提供制度支撐。如對經認定的再生資源骨干企業開展低價值可回收物兜底回收,且可精準溯源并后端處置到位的,根據實際回收物可給予300元/噸的補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