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生活的人的故事中的故事總是會更令人感動,身為魚販子阿倫,他的故事,能夠說的這般敞亮通透,則多了不可思議的燦然與悲喜,那是對生命釋懷與坦然的領悟。---《清晨魚市與深夜書桌》
相比于《清晨魚市與深夜書桌》,我更喜歡這本書的臺灣版書名《偽魚販指南》或者原作者書名《如何偽裝魚販一次就上手》,前者帶有想當然的小資情懷和文藝腔,后者則是腳踏實地的底層生活,還帶有一絲一縷,那種說不出來的對生活不甘和對命運不公,博弈的呼喚。
(資料圖)
父親賭光家產之后對正在讀研的林楷倫說,不要讀書了,回來賣魚。
特別暗的暗夜沒有霓虹,只有魚市的燈火,直到始曉。
林楷輪雖然出生于三代販魚的小販之家,但從小他的人生志向是醫師,繼承家業當新的魚販的向不在他考慮的范圍,他從來都是想要用學習來改變自己的未來,他夢中的那個未來沒有買魚的客人、更沒有魚腥氣,也沒有他熟悉的那些小商販的粗俗……
但是人強強不過命,他有一個爛賭成性、輸光家產的父親,身為長子長孫,他即使考上了一所自己喜歡的大學,也依然不得不重新回到起點,接過祖父的賣魚攤,成為一個,他原本不想成為的魚販。
身為一個魚販作家,林楷倫寫的是他熟悉的魚販生活,用著臺灣特有的語言表達的文字風格,講述著我們陌生而又渴望知曉的臺灣本地的魚販生活,其中有著我們熟悉的傳統習俗,也有著我們相對陌生的人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無論是熟悉的風序良俗,還是我們相對陌生的販魚流程,都給人一種腳踏實地的質樸感覺,書中沒有華麗的詞藻,卻讓人閱讀之后,回味甘遠。
魚販的生活和愛情本是甘苦自知,但林楷倫卻選擇用文字將它們一一描摹出來,字里行間娓娓說著自己的故事,熟人的故事,親人的故事,妻子的故事……情節鋪陳蔓延著溫潤,充滿著溫暖,在不經意的細節間展示著自己的善良和體貼。
他的文筆非常有現場即視感,每個人物都仿佛栩栩如生的矗立在你的眼前,《尿尿樹》中一急就更結巴的搬運工順仔,老大年紀還要被老板罵來罵去,逆來順受的唯一理由是:“那個型,去外面能找啥頭路?”,所以他不得不對那些羞辱習以為常。“魚市的搬運工有各種模樣,最多的是中老年的失業者,他們跟我們這些魚販,都在凌晨時天未亮就被幾千幾百瓦的燈照醒。”
《改裝的March》中的鳳姐,天天都要起早送兒子上學,魚車來了,她像個男人一樣跟魚主殺價,錙銖必較,卻舍得讓兒子上巨貴的私立小學,還要打扮的光鮮亮麗給兒子去開家長會。
《女人魚攤》的阿娥姐,一人扛起采賣、搬貨的工作,一件魚貨輕則五六公斤,重則二三十公斤,阿娥姐的生意超好,一天魚貨至少一兩百公斤,本以為她沒有家庭或是離了婚,要不然哪有女性會一個人來做這些事,后來才知道她有家庭,老公還是公務員……
偶爾她老公來市場幫忙,多半時間也只是坐在車里玩手機,偶爾動手倒好像是在幫倒忙,作者林楷倫感慨到:一個偉大的市場女人,后面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
但阿娥姐一直人間清醒,她做女人魚攤,一開始就是為了自己,身為女人不能沒錢,不能只靠伴侶,有了越做越大的魚攤,雖然她要辛苦很多,但她可以不管先生在跟誰line,或是薪水有沒有拿回家,她只要顧好自己,顧好自己的員工就可以了。
林楷倫身為一個有研究生學歷的魚販,即便是做個魚販,也想要做個獨特個性十足的自己,他天天不僅是販魚,還販夢想,他想當每個客人的占卜師,不按星座血型,而是透過他所看到的客人模樣,給出每日魚勢,每日魚勢準不準,客人來幾次他便知道。想當內行人就要在正確的時間,扮裝成正確的角色,基本標配外內在的展演是重點。
《清晨魚市與深夜書桌》所敘述的,都是一個身為魚販的日常瑣碎,因為這個魚販曾有過的理想、更有過知識的熏陶,所以即便是在魚腥臭環繞的市場里,他也依然會比旁的魚販,更多一雙內心世界的眼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