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勇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職業院校是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的搖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2022年8月19日,習近平主席向世界職業技術教育發展大會致賀信,強調“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對促進就業創業、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義”,這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不斷加大政策供給、創新制度設計,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多元辦學格局和現代治理體系,實現由政府舉辦為主向政府統籌管理、社會多元辦學的格局轉變,由追求規模擴張向提高質量轉變。近十年來,職業教育累計為各行各業培養輸送超過6000萬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在現代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領域,一線新增從業人員70%以上來自職校畢業生,促進了人口紅利的釋放與實現,推動先進技術和設備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制造業第一大國提供了基礎性保障和有生力量。
但職業教育被“矮化”、得不到社會認可是長期以來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也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據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報告顯示:89.86%的受訪者認為社會對于職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偏見。去年,中辦、國辦專門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直面“矮化”“窄化”職業教育的傳統認知及改革實踐中的難點痛點問題。
“矮化”職業教育的認知偏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認為職業教育是“低層次教育”“淘汰教育”,“差生”才會就讀職業院校;認為職業教育就是“終結教育”,缺乏多次選擇或多樣化成才的空間,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單純的“就業教育”,而不是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認為職業教育涵蓋的職業“不入流”,畢業生就業被歧視,感覺低人一等。
形成“矮化”職業教育傳統認知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學優則仕”“重學輕術”等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職業教育本身類型體系不健全、辦學質量有待提高的原因。職業教育受制于學歷“斷層”的限制,本科及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體系還未完全形成,學歷上升通道不暢,同時,生源參差不齊,現行招生制度使得職業院校錄取的學生大多文化成績分數不高,導致職業教育是“差生”教育的刻板印象。
破除“矮化”認知,提高職業教育“含金量”,才能解決長期制約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瓶頸問題。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搭建平臺,引導社會轉變觀念。大力宣傳和弘揚職業教育,讓社會全面了解職業教育,樹立正確的職教觀是破除“矮化”認知的重要途徑。各級黨委、政府要扛起宣傳責任,督促和引導主流媒體積極宣傳職業教育,多途徑策劃“職業教育活動周”“職業教育成果展”等職業活動,并以此類活動為契機,廣泛宣傳職業教育的成績,增強職業教育的情感和實踐認同。同時積極搭建平臺,定期組織開展各類勞動競賽、技能大賽、勞模工匠進校園、職教論壇等,實行職業校園開放日,舉辦兒童、青少年職業小技能競賽,在實踐中增強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感性認知,營造熱愛職教、奉獻職教的良好氛圍。
強化制度建設,保障技能人才合法權益。深入貫徹落實新《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制度和政策框架,建立政府主導的職業教育發展協調機制,支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社會合力。建立新時代人才評價機制,消除對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歧視,建立和完善技能人才的晉級、評級和激勵機制,改善和提高技能人才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提升從業者的職業認同感和榮譽感。
建立和完善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構建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立交橋。加強職普融通,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學習成果融通、互認,構建職業院校與普通高校優勢互補的人才培養機制。規范對口高考制度,拓寬職業學生教育類型之間的上升通道。試行“技能+理論”的職業高考制度,給職業教育提供多元的生源渠道,解決生源差的問題。盡快解決職業院校專科層次天花板問題,加快職業本科大學的建設和培育,探索技能型研究生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中國特色的層次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技能型人才提供連續上升的成才通道。
強化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人才功能定位,發揮職業教育的主觀能動性,為社會培養出大量技能型人才,形成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體系,才能使工匠精神得到發揚光大,培養出更多的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
(作者系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