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天災人禍的共同作用下,導致我國的農業生產陷入了十分被動的局面,為了盡早改變這種現狀,自上而下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業改革。
(資料圖片)
在此之前,各地實行的農業政策主要以“合作社”為主,吃“大鍋飯”的現象比比皆是。說白了就是干多干少一個樣,反正每個人都能有飯吃。
這種以集體合作的農業形式,在一定時期內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是,出現了很多渾水摸魚的人,進而導致干得多的人勞動積極性逐漸減弱,并不利于農業發展。
為此,從1978年開始,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位村民,“私自”將村內土地進行了分開承包,繼而開創了“包產到戶”的先河。
事實證明,這種自負盈虧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提升農民勞動積極性的同時,也取得了十分可觀的成績。這個勇于實踐的創舉,為我國農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黃璜在解放戰爭時期加入我黨,別看他的年齡很小,但干起工作來勁頭十足。在部隊期間,黃璜曾先后做過衛生員和文工團員,無論任何工作他都能做得有聲有色。
建國之后,黃璜以踏實肯干的工作精神和細心謹慎的工作態度,被調入華東局擔任機要員。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之后,黃璜升任安徽省委機要處的臺長。
在從事機要工作期間,黃璜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工作經驗,而且也逐漸從基層被調往更重要的崗位。曾先后擔任過安慶地委的機要科長和統戰部辦公室主任。
后來,黃璜還曾因為出色的工作能力被組織調至望江縣,擔任縣委“一把手”。期間,他還兼任了安徽省委組織部一級巡視員。
這些寶貴的工作經驗,讓黃璜對安徽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為他后續主政安徽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
十年特殊時期結束之后,黃璜重新恢復工作,先后在無為縣、六安履職。在無為縣工作期間,黃璜對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況非常關注,并且一直在尋找讓農民發家致富的方法。
經過一系列的考察之后,他終于找到了癥結所在。于是,一個有關推廣“包產到戶”的想法在他腦海中應運而生。
當時,也有一部分反對“包產到戶”的人,但黃璜卻認為任何事情都需要實踐,因為只有實踐才能出真知。
事實證明,“包產到戶”的確是一個利國利民的好方法,無為縣率先進行試點,結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
黃璜也因此被中央破格提拔為主政安徽的一方大員。期間,他積極對安徽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并廢除了一些不符合實際發展的“特權”,提出和實施了很多惠民政策。
1987年7月,黃璜被調往江西,兩年后又升任寧夏“一把手”。退休后,黃璜進入中顧委,他的履職經歷和改革策略,如今依然被世人津津樂道。
參考資料:《黃璜:從漣水走出去的省委書記》漣水日報 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