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余杭區某農貿市場內,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生鮮燈”
在廣東中山專注商超生鮮照明行業近20年的朱波,連日來頻繁接到農貿商超管理方的電話,大家關心的話題無外乎一個:“《管理辦法》來了,我們該如何對‘生鮮燈’進行整改?”
眾人口中的《管理辦法》,即市場監管總局日前公布的《食用農產品(000061)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這其中,針對群眾反映“生鮮燈”誤導消費者問題,《管理辦法》明確銷售生鮮食用農產品,不得使用對食用農產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官認知,并于2023年12月1日起施行。
【資料圖】
根據不同的商品來配置不同的照明,這被朱波等業內人士看作是商業空間氛圍營造的常規手段,特別是農貿市場的生鮮農產品區, “照豬肉的偏紅、照熟食的偏黃,照蔬菜的翠綠、照水產的冷白”,更是早已達成的一種光學默契。但正是這一默契,如今卻成了消費者的眾矢之的。
豬肉商鋪一般都會采用紅白色“生鮮燈”
“生鮮燈”≠“美顏燈”
“為什么不能用(“生鮮燈”)了?它是會射出有毒有害的光線污染豬肉么?”在杭州拱墅區一家豬肉商鋪內,攤主劉能(化名)面露慍色說著賭氣的話。他的前方,三盞布滿紅白雙色LED燈珠的“生鮮燈”照得豬肉紅彤彤。
每天忙于生意的劉能可以熟練地報出近期的生豬價格,卻從未關注過豬肉上方這幾盞不起眼的小燈正在網絡世界被強烈聲討。
王譯在某頭部照明企業擔任產品經理,他依稀記得,去年差不多也是在7、8月份,湖南一家媒體在各大超市和農貿市場進行調查,揭示“生鮮燈”之下肉攤上的“美顏術”,給無良商家帶來便利,進而引起一波輿情。而這一次,《管理辦法》的修訂,再一次讓人們關注到了“生鮮燈”營銷。
銀柿財經梳理發現,目前與“生鮮燈”相關的投訴,絕大多數是因為消費者被其誤導,購買了不新鮮的商品。不少網友直指,在“生鮮燈”的美化作用下,根本看不出菜和肉是否新鮮,更有甚者直言,“生鮮燈”就是“欺詐燈”。
“真正的‘生鮮燈’其實和大眾認知的‘美顏燈’是兩碼事。”朱波告訴銀柿財經,“生鮮燈”的使用初衷,是為了還原生鮮食用農產品的自然本色,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運用燈光照明“讓實物更生動鮮活”與“還原自然本色”之間并不沖突,兩者是融為一體的。
“就好比你生活在寒冷之地,家用6000k以上的白光的確還原了自然本色,但會有一種很冷很凄涼的直觀感受,所以家裝照明會用中性偏暖一些的光。”朱波說,照明設計本身就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為人類的視覺而服務的。
缺失的標準
但不容忽視的一點是,的確有部分“生鮮燈”逐漸發展成了嚴重失真的“美顏燈”。
銀柿財經前往杭州拱墅區、余杭區多家生鮮市場,發現在肉類商品、果蔬、水產柜區,“生鮮燈”的應用非常多,它們在不同的商品展示區呈現出不同的光效。而相比水產柜區的冷白光和蔬菜區的偏綠燈光,鮮肉類攤位的紅光更為醒目,可以說是“美顏燈”的“重災區”。在它們的包裹下,部分不法商家得以美化本身有問題的變質肉。
農貿市場的豬肉攤統一使用的“生鮮燈”
在走訪過程中不難看出,大型連鎖商超的生鮮區域視覺感受明顯更舒適。朱波解釋說,其實像商超的鮮肉攤,使用的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鮮燈”,這類光源采用了專用的鮮肉色,其中只加有少量的特制紅色熒光粉,在還原自然本色的同時又令產品更生動。“如果農貿市場全是這類‘生鮮燈’,消費者是不會去投訴的。”
盒馬超市內的鮮肉攤位
為何同樣都是“生鮮燈”,消費者的感受會如此不同?包括朱波、王譯在內的多位業內人士向銀柿財經指出,這是因為“生鮮燈”發展至今仍沒有對應的標準,不同廠家在照度、亮度、色溫、顯色指數等指標上仍沒有統一規范。
朱波回憶說,“生鮮燈”的流行,得益于LED在我國的全面普及,至多不過10年光景。
LED,即發光二極管,相比傳統光源擁有發光效率高、啟動速度快、無污染等優勢。資料顯示,2012年以后,我國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刺激LED照明的內需,中國的普通LED照明市場啟動。
王譯在某頭部照明企業擔任產品經理,在他看來,“生鮮燈”的誕生更像是一種營銷策略:“這類燈原本就有了,屬于針對某些特殊場景使用的照明,我們稱之為‘特種照明’。后來商超領域頭部的廠家聯合LED芯片公司包裝了概念,有了‘生鮮燈’這個叫法。”
一般而言,能讓生鮮食用農產品顯得更為新鮮和可口,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同時又不會散發熱量加速食品腐敗的,都被歸為“生鮮燈”。目前市場上“生鮮燈”的光色,主要包括鮮肉色、牛肉色、冰鮮色、蔬菜色、水果色、面包色和大米色這七種。但這些均不是“生鮮燈”燈具生產、使用方面的行業標準和規范。
“之所以標準遲遲沒有出來,我覺得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王譯認為,一是“生鮮燈”屬于商業照明的一個細分領域,體量不大;二是它也沒有像教育照明、醫療照明這類特種照明那樣重要,大眾關注度不高。
杭州余杭區某農貿市場內,不同區域采用不同的“生鮮燈”
從“失真”到“歸真”
“客戶有什么需求,我們就提供什么產品。”這些年,朱波根據經驗將產品直白地概括成“還原”和“失真”這兩類,“我會問客戶希望燈光效果‘還原’多一點還是‘失真’多一點,不少客戶會將天平偏向‘失真’這一方。”
面臨選擇時大家首先考慮的自然是成本的因素。據了解,還原度更高、色彩品質更好的“生鮮燈”,會比常規燈具的價格大約高出30~50%。真正有效果和質量保證的“生鮮燈”,價格至少在百元以上。
盒馬超市糕點專柜中還原度更高、色彩品質更好的“生鮮燈”
另一方面, 相較于農貿市場,大型商超會更傾向于選擇還原食物自然本色的方案。對此,王譯分析認為,諸如沃爾瑪、盒馬之類的商超是靠品牌來吸引消費者的,尋找合作的商超生鮮照明廠家一般也會是大客戶,“對應的規模、價格成本以及專業度都擺在那里。”而農貿市場在照明方面的需求體量并不大,一般只需滿足市場內亮度的基本要求,因而采購方式更多,管理方主要考慮是否價廉。
“其實采購‘失真’類的‘生鮮燈’,不一定就說明商家有意欺騙消費者,很多時候,當市場內的絕大多數商戶都在采用這種燈吸引顧客時,出于從眾心理,某一位攤主沒有太多選擇余地。”朱波同時直言,從本質上講,大家痛恨的也并非是商家有沒有使用“生鮮燈”,而是故意利用燈光視覺隱瞞商品真實信息的這種行為。
不過隨著《管理辦法》的實施,可以預料的是,“要還原還是要失真”這道選擇題,越來越指向“還原”這一唯一選項。據銀柿財經了解,飛利浦(PHG.US)、佛山照明(000541)(000541.SZ)等少數實力企業,正在加快布局“LED生鮮燈”產品線,部分產品做到色容差小于5SDCM,還原最真實的自然光。
“當務之急還是應該對‘生鮮燈’ 作出對應的標準和設計規范,這樣有關部門才能提供真正有效的監管。”朱波表示。王譯補充說,標準的出臺至少要經過行業規范,然后到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再上升到國家標準,“所以還需要一段時間”。
(應受訪者要求,朱波、王譯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