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能源汽車數量的快速增長,一“樁”難求已然成為社區治理的瓶頸之一,居民滿懷期待。為解決好充電樁“安不上、找不到、用不好”這“樁”心事,松江區岳陽街道以高樂小區為重點試點社區之一,堅持走法治、德治、自治融合之路,通過多元參與、協商共治的社區治理,為解決“充電難”問題按下“提速鍵”。
老小區里的新問題
作為基層法治觀察點之一,岳陽街道高樂小區地處松江老城的核心區域,居民4000余人。近年來通過舊街坊整體改造、小區支路改擴建、公共綠地調整等方式,小區已最大限度開辟了近820個非產權車位,其中含指定車位100個,其余為共享車位。然而,小區實際有私家車1100輛,還存在很大缺口,停車難始終是困擾居民們的“老大難”問題,特別是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小區內的新能源汽車數量從原先的個位數增加到近110輛,登記待購的有40多輛,如何滿足車輛充電“剛需”,又成為老舊社區車輛管理的難點。
(資料圖片)
高樂小區現有的10個共享充電樁是在2017年小區舊街坊整體改造時由第三方公司安裝,由于存在收費價格高、充電時間長、設施設備年久失修等因素,受到居民的詬病和吐槽。今年5月合同到期,由居委會牽頭,物業、業委會、居民代表共同成立工作組,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招賢納士”,重新選擇一家性價比高的新能源充電樁安裝公司,并邀請村居法律顧問擬定《小區電動車充電樁合作協議》。但“質量”上的改進并沒有彌補“數量”上短板問題,充電樁短缺問題依然困擾著小區居民。
共享協議,議出抱團取“電”
去年疫情防控期間,小區里涌現了一批團購“團長”,吳燕便是其中一員。憑借良好的口碑,吳燕獲得居民的信賴。在解決這“樁”心事過程中,在居委會的鼓勵下,吳燕實現從“團長”到“樁長”的華麗轉身。
居委會積極開展試點,由吳燕開放手機上的充電APP,將吳燕家指定車位上的新能源車充電樁改為共享充電樁。考慮到充電樁共享使用的折舊、維修的成本等,經有意向的居民之間溝通后,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圍內適當提高用電費用。
由于充電APP里的共享協議規定了其中的權利和義務,讓共享人吃下“定心丸”,避免糾紛引起。周邊一些居民通過“抱團”,緩解了一部分充電需求窘境,“私樁共享”之路也在不斷探索中......
“大家的事商量著辦”
通過到供電部門走訪,居委會、業委會及物業公司了解到,街道內很多老舊小區正面臨著需要擴容增壓等問題。目前,按照現有供電條件,高樂小區每幢居民樓只能開放2個電表用于安裝私人用充電樁。新的問題是這2個充電樁給誰用?僧多粥少,后續的管理、費用、安全等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問題都會出現。對此,高樂居委會與物業、業委會、公安、城管等多部門合作聯動,共商小區電動車充電樁安裝難題,從政策法規解讀、居民訴求應對等多方面出謀劃策,尋求問題化解之道。
同時,高樂居委會發揮村居法律顧問專業優勢,把關制定了《關于居民區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安裝的征詢表》,用法治思維打通“老舊”小區治理的“神經末梢”,用議事方式解決居民的“痛難點”問題,引導讓有意愿申請安裝充電樁的居民,自己挨家挨戶去樓道征詢鄰居意見。如此一來,通過一次次的上門溝通,曾經因鄰里矛盾引起的隔閡,被和諧替代。鄰里關系回暖了,充電樁安裝也終于破冰了。
經過不懈努力與摸索,截止目前,高樂小區通過民主與法治的方式已經安裝了80多個私人充電樁,還有十多個私人充電樁在排隊等待安裝,對于10個共享充電樁也正在同鐵塔公司等相關企業積極洽談中,高樂小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正在逐步破解,居民的這“樁”心事加速解決……
從“一棵樹”到“一根樁”
背后的“法治密碼”
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推進依法治理,是打開基層治理局面的一把金鑰匙。
去年,高樂小區通過召開6次大小協調會和現場會,收集500多戶居民的書面意見,歷時3個多月,成功實現“一棵樹”的移栽,同時更是種下了一粒法治的種子。
如今,這顆法治的種子正在快速生根發芽。從“一棵樹”到“一根樁”,喚起的是居民群眾的法治、自治、共治意識,聚起的是營造和睦和諧社區環境的合力。
同時,以高樂小區為試點的岳陽街道老舊小區充電樁安裝的工作方法,生動體現著“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法治為民辦實事的初心。讓群眾“自己的事自己商量著辦”,充分激發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大家依法參與社區自治,逐步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格局,推動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更多領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是法治建設的內驅動力,也是法治實踐的現實寫照。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