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強北神話不再,品勝電子們如何在海外突圍?
??懂財帝原創 · 作者|逸凡
(資料圖)
盡管輝煌不再,但不可否認的是華強北的一米柜臺成就了太多傳奇,品勝電子便是其中之一。
憑借著對3C配件領域的深耕,品勝電子具備了沖刺IPO的實力,而在品勝電子的主營業務中,充電系列一直是大頭,占比均保持在6成左右。很難想象一根小小的數據線,蘊含著如此巨大的市場。
或許得益于此,品勝電子獲益頗豐,也因此略顯財大氣粗:其招股書顯示,2021-2022年品勝電子共分紅9261.8萬元。
然而大把分錢的背后,卻是品勝電子近十年近乎停滯的業績,其中繞不開的便是品勝電子和蘋果之間的恩怨。
深究二者之間的矛盾,其實是華強北模式的弊端導致的,即便品勝電子是每年營收十幾個億的企業,卻仍未能擺脫華強北模式對自身的影響。
事實上,作為技術門檻本就較低的3C配件行業,品勝電子對科研的低投入,也令其難以建立起有效的“護城河”。
1|骨子里的華強北
作為從華強北走出來的佼佼者,品勝電子從創建之初便有著華強北獨特的風格。即以自有資本,通過低端創新和破壞性創新方式,實施總成本領先、差異化和目標集聚相結合的綜合營銷戰略。
數據顯示,2022年,品勝電子共售出2473萬條數據線、381萬個移動電源、710萬個充電器和335萬塊內置電池,這四類產品營收占比高達71%。
然而產品的技術門檻低,自然就意味著無法有效建立起自身產品的核心優勢,最終難免陷入同質化競爭,品勝電子同樣面臨這類問題。
相較于安克創新和綠聯科技這兩位后起之秀,作為老前輩的品勝電子雖然有更長的時間研究自身的轉型,但卻始終難改從華強北帶出來的習性,這也與其掌門人趙武自身的風格有關。
因為從控股份額來看,趙武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其直接持有公司78.77%股份,又通過各類公司和其夫人吳煒崝持有了6.45%的股份,夫婦二人持股份額達到85.32%。
1994年,當年僅25歲的趙武下海來到深圳創業時,華強北模式便深深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趙武通過代理數碼配件業務賺到了第一桶金,此后更是瞅準當時中國市場缺乏品牌化的特性,打造了德先電子(品勝電子前身),甚至飛快取代了飛毛腿的江湖地位。
在這一過程中,針對國內產品質量層次不齊的問題,趙武實行“5元保一年”的策略,成功讓公司建立起了良好的口碑,成為國內第一批走質保道路的數碼產品代理商,這也令其收獲了大量的訂單,一舉奠定了自身的地位。
隨著智能手機市場的崛起,趙武敏銳的察覺到其中商機,針對當時智能機耗電量大的問題,趙武便在移動電源領域深耕。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趙武曾為中國南極探險隊定制了一款能在極端環境下為電子設備充電的移動設備,而這就是充電寶的前身。
不難發現,趙武的厲害之處便是:市場缺什么我生產什么,市場需要什么我提供什么。
除此之外,趙武最擅長的便是營銷。
先是在2005年,以壟斷的“罪名”將索尼送上法庭,被稱為“中國反壟斷第一案”,即便最終敗訴,依舊讓公司收獲了不錯的“路人緣”。
之后又在蘋果對未被MFi認證的數據線下手之時,與其對壘。一套操作下來,不僅讓公司營收飛漲,甚至趁此登陸了當時非常火熱的新三板。
也正是因為在營銷上吃了不少甜頭,才讓品勝電子更加癡迷這種模式。
正當品勝電子憑借著犀利的營銷手段搶占市場時,它的同業安克創新和綠聯科技卻選擇增加自身科技含量和產品種類:安克創新2022年營收142.5億元,其產品線及其龐大,除去主營品牌安克依舊是各類配件為主外,旗下還擁有掃地機器人、智能門鎖、激光投影儀、智能音箱等等子品牌;綠聯科技的科研投入和產品種類同樣多于品勝電子。
2|爭渡
科技含量和產品種類的多寡,往往取決于公司在科研方面的投入,整理數據后可以發現,相較于其他兩家公司,品勝對這一方面的投入甚少。
以品勝電子這次IPO為例,其共計劃募資7.57億元,但絕大多數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品牌營銷。
具體來看,此次計劃募集的資金中,有4.19億元將用于深圳生產基地搬遷擴建項目,1.99億元用于建設深圳總部和研發中心,剩余1.38億元用于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強化公司品牌影響力。
事實上,近三年品勝電子的研發投入力度同樣不大。
依圖所示,最近三年,品勝電子的研發費用分別為4451.57萬元、4803.63萬元和4957.27萬元,研發費用率分別為3.9%、3.62%與3.73%,而同類公司近三年研發費用率的平均值4.60%、4.84%與5.74%,品勝電子低于這一數值。
同業對比,品勝電子在專利方面同樣不具優勢。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10日,品勝電子共擁有1023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7項,剩下的專利均為實用新型專利和外觀設計專利;綠聯科技共擁有1204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12項;安克創新共擁有1201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數量遠超前面兩家同行,達到了103件。
對比后不難發現,就含金量最高的發明專利來說,品勝電子的“含科量”確實較低,唯有安克創新的表現亮眼。
這一情況與品勝電子的戰略定位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在同質化嚴重的3C配件賽道,如果不能很好的通過外觀專利將自己與其他產品區分開,便無法有效樹立起自身品牌形象。此外,若想有效抓住消費者的心,實用新型專利的開發也不可或缺。
從研發人員層面來看,安克創新無論在數量還是在占比上,都遠超綠聯科技和品勝電子。
數據顯示,安克創新的研發人員高達1820人,而綠聯科技和品勝電子的研發人員為570、275,均與安克創新有著數倍的差距。在人員占比上,安克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一半,達50.3%,而綠聯和品勝僅為20.8%和14.1%。
整體來看,目前三家公司都在盡力擺脫華強北模式對自身的影響,即通過增加自身科技含量,實現轉型,這也正是大多數脫胎于華強北的科技公司選擇的道路,但因為自身不同的戰略計劃,力度略顯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品勝電子業績已經停滯近十年,以招股書數據為例,報告期內(2020-2022)公司分別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1.42億元、13.28億元和13.29億元;凈利潤為1.02億元、1.01億元和9714.03萬元。
不僅營業收入僅有細微增幅,其凈利潤更是出現逐年下滑的情況,這一情況繞不開品勝電子與蘋果十余年的糾紛。
3 | 被勒住的咽喉
“蘋果公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偉大的企業之一,喬布斯和庫克也都是我敬重的偉大企業家,但偉大的企業不能做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事”。
2017年趙武在朋友圈炮轟蘋果,并曬出了一張《民事案件受理通知書》,徹底將二者之間的矛盾擺在了桌前。
2010年蘋果推出的iPhone 4,確立其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上的龍頭地位,而其獨特的數據線接口,也為其帶來了不菲的利潤。
由于這時國內市場版權意識不強,蘋果在中國市場的授權并不順利,一度只有幾十家生產商被授權了MFi,絕大多數生產商更愿意“悶聲發大財”,品勝電子就是其中之一。
為解決這一現象,2013年9月蘋果通過iOS7系統,對未經MFi認證的數據線進行清洗——未經認證的數據線在接入時會顯示“此配件不支持充電”。
一時間大量生產商焦急不已,然而作為營銷大師的趙武很輕易得解決了這個問題。
“蘋果坑,品勝填”,品勝第一時間喊出這個口號。并速度宣布召回所有受影響的數據線,給消費者進行免費升級,即便不是品勝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支付25元升級,這無疑比蘋果動輒百元原裝數據線劃算的多,憑借著這波營銷,品勝電子的營收飛漲。
數據顯示,2013年時,品勝電子來自數碼配件業務的營收,僅有1.34億元,只占總營收的16%,但2014年這部分營收增至3.23億元,營收占比也達到30%,并在之后一直穩定在4億元左右,成為營收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這也激怒了了蘋果,二者的梁子徹底結下。
即便此后品勝電子多次“示弱”,但蘋果似乎并不愿意握手言和,甚至有些“殺雞儆猴”的意思:品勝電子表示此后曾多次進行申請,但都沒能通過,也沒有得到任何解釋。
如今,通過MFi認證的生產商已經達到了700家,但品勝電子卻不是其中之一。
對比同業,未能通過MFi認證使得品勝電子錯失了龐大的海外市場。
對比可以發現,安克創新的海外營收占比超96%,事實上,綠聯科技也接近一半的營收來自海外,而品勝電子僅有不到4%的營收來自海外。
這個因素極大抑制了品勝電子的業績增長:數據顯示,2014年、2015年、2016年,品勝電子營收分別為10.91億元、11.16億元及10.52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2536.33萬元、1.08億元及1.23億元。
2022年營收表現較2014年也僅增長了21.9%,凈利潤方面更是表現平平。
當這些早已通過MFi的企業借助蘋果授權和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在海外攻城拔寨時,品勝電子卻依舊嚴重依賴國內市場,這也讓安克創新、綠聯科技這些成立比品勝晚了近十年的公司,有了反超的機會。
此外,據IDC數據,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2.7億部,同比下降14.5%。智能手機銷量的下滑,自然也會對品勝電子這類3C配件廠商產生較大負面影響。
若要強,先自強,在被外國扼住咽喉之時,如何通過自主創新,實現突圍是重點,然而若想打破這種現狀,加大科研投入不可少。同樣誕生于華強北的安克創新和神舟電腦均是較為成功的代表。
盡管華強北的神話不在,但在國內許多企業的身上仍能看到它的影子,許多公司在創立初期靠這一模式迅速打開市場,但若想“一招鮮,吃遍天”無疑是癡人說夢,中國制造企業家們開始了突圍與創新。
中國人過去依靠勤勞,現在依靠智慧與科技。品勝電子、綠盟股份、安克創新等一波波創業者不斷創新,他們正打開世界的大門。
浩浩蕩蕩的中國制造奔流向前,勢不可擋。
說明:數據源于公開披露,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END—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