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松林 宗媛媛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各部門、各單位最近接連發出多個預警提示,呼吁市民注意安全,避開山體、河道、燈桿、電線桿等風險點位。然而記者走訪發現,隨著降雨持續,一些小區內的積水也逐漸增多,大家身邊存在可能引發用電安全、漏電觸電事故的隱患,居民期盼早日解決。
露天充電 充電樁缺雨棚擋
為避免車主將電動自行車推進樓內充電,不少小區新建了集中充電設施。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多數小區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樁配備了雨棚,盡可能避免下雨天露天充電帶來的安全隱患。
不過,連日大雨過后,即使是停在雨棚下的電動自行車,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淋濕情況。靠近雨棚邊緣的插座,很難保證始終處在干燥狀態。“本來想充電的,可一看插座上面有雨水,還是不太放心。”家住西城區的居民林女士最近正在為充電發愁,“肯定不能推進樓道,或者把電池拿回家充電,可下雨天在外面也挺危險的。”
相比之下, 一些缺少雨棚的露天充電樁更讓人揪心。在西城區紅居南街9號樓東側,記者看到一處露天電動自行車充電站。灰色磚墻上,安裝有一個電動車充電樁和十個250伏的白色插座。從充電樁的顯示燈來看,十個插座均處在可用狀態。
紅居南街9號樓旁的露天充電站沒有雨棚
每個插座上方,配有一個帽檐式的防雨罩。不過,由于充電站沒有配備雨棚,再加上防雨罩并非全封閉,因此無法完全起到防雨作用。在雨量較大時,雨水還是會濺濕插座。記者仔細觀察發現,暴雨過后,多個插座面板上均有雨水和污漬,很難保證插孔內干燥。
露天充電插座上有不少雨水
在充電樁使用須知中,提到“充電前,車主應檢查充電插座是否完好,并對車輛進行充電前檢查”,但并未提及下雨天是否可以使用。
當提出插座雖然有防雨罩遮擋,但面板上還是有雨水,不知道是否存在安全隱患時,工作人員稱,“目前還無法判定。”記者進一步咨詢,充電樁在安裝時是否要求配備雨棚,對方表示沒有這方面的統一要求,是否安裝雨棚通常取決于小區的安排。
飛線下樓 雨水順著電線淌
盡管一些小區建有電動自行車充電柜,但仍有居民選擇飛線充電。
在西城區手帕口北街11號院,一根白色電線從一戶二樓居民家中穿墻而出,順著防盜窗拉到一樓,在空調外機下面的掛鉤上繞了幾圈。耷拉著的黃色外殼里面,黑色插座在雨中暴露著。隔壁單元樓外,另一根黃色電線也從窗戶“飛”出,繞過燃氣箱下面的把手,一直垂到濕漉漉的地上。興許是怕雨淋,居民還特意用塑料袋將插座裹住,但效果并不理想。
手帕口北街11號院內的飛線
類似的畫面也出現在紅居南街1號院。記者來到3號樓,看到一樓的防護窗下掛著兩個包有塑料袋的插座。不過,這樣的防雨措施顯然也不管用。湊近一瞧,其中一個袋子里面已經存有積水。順著電線往上,可以找出源頭分別在二樓和三樓。
紅居南街1號院的飛線充電
飛線充電的袋子里已有積水
據記者觀察,飛線充電在這個小區并非個例。2號樓前,一根黃色電線從四樓窗戶鉆出來,而插座則掛在樓下停放著的一輛四輪電動車后窗里。另一旁,一根橘色電線從二樓居民家中垂下來,繞過單元門甩到了外墻排水管附近。
飛線從頂層一直甩到樓下
事實上, 這個小區的線纜本身已經足夠錯綜復雜,數十根黑色線纜交織在一起,從2號樓一直延伸到4號樓。在4號樓,甚至有居民直接從頂層飛線而出,帶著雨滴的插座蜷縮在單元門前的角落里。
“ 電線長期暴露在外面風吹日曬的,很容易老化,特別是最近下雨,插座又容易進水,一旦觸電可就麻煩了。”對于飛線充電,居民李先生認為不僅給使用者帶來隱患,直接威脅到其他居民的安全,“這種從自己家里拉出來的插座好多都沒有過充保護,電動車在外面一充就是一整夜,如果因為過充引發火災,后果不堪設想。”
從這個小區出來后不久,記者又在小紅廟4號樓外看到同樣的場景。采訪過程中,一場大雨突如其來,雨水順著飛線往下淌,令人不禁為使用者感到擔憂。在紅居斜街4號院,纖細的飛線在風中飄搖,而末端的插座,也又將迎來一場雨水的考驗。
懸空裸露 高壓線還在頭上
傍晚時分,淅瀝的小雨還在繼續。北五環外都市芳園小區錦湖園別墅樓下,陳大爺拎著兩個袋子,小心繞過地面積水,將垃圾丟到了桶內。他身后幾米的樹上,就是一條 “上樹下地”的黑色高壓線。“躲著點兒,這是臨時電線。當時有突發情況,臨時搭線可以理解。但一年多了還這樣,加上地上積水嚴重,真讓人擔心。”
錦湖園別墅樓下懸空的臨時高壓線
本端曾報道過該小區存在的一些用電隱患。近日記者回訪時,發現有的問題仍舊存在。例如,那條在樹上穿行的長約二三十米的臨時高壓電線,如今還是老樣子——線纜有絕緣體包裹,入地的部分埋在兩頭,約20米長度是“爬”在樹上或懸在空中。下雨天,線纜上一顆顆水珠滑動著凝聚,而后不時滴落下來。 垃圾桶對面樹干上,那張A4紙大小的“危險!高壓電纜 請勿靠近”,在淅瀝的雨水中,顯得沒太多“存在感”。
錦湖園別墅樓下的用電安全提醒
有擔憂的不只是陳大爺。“平時不抬頭看,還真沒太在意。先不說安不安全,這肯定不符合施工規范啊。”另一位居民認為,電線牽引綁在樹上不符合安全施工規范。由于刮風下雨、蚊蟲叮咬、材料老化等因素,一旦樹木歪斜或者絕緣材料出現問題,就很可能產生觸電漏電的安全隱患。“該入地的要安全入地,怎么能懸在空中呢?”
此外, 小區個別路燈燈座的線頭纏繞裸露,同樣令人有些擔心。在麗湖園5號樓單元門口小花園中,可看到黃色膠帶修補燈座的痕跡,幾條細小的線纜仍暴露隱藏在花草中。十多米外路邊的一個燈座,電線雖經過多次纏膠修補,但也裸露在外。而一些銹跡斑斑、內部管線老舊凌亂的配電箱,目前也還沒有更換。
麗湖園5號樓不遠路邊燈座,線頭裸露
燈底座,一些電線藏在草葉中
路燈基座有膠布纏繞
線頭裸露的路燈亮了起來
記者了解到,該小區存在新老物業交替、用電屬性為高壓自管戶等特殊原因。從去年至今,屬地政府、社區以及相關部門并非沒有動作,先后也多次表態和行動,正在努力推動這些工作。“已經納入了老舊改,要進行電路改造。我聽說的是,接下來小區住戶室內的電表、小區里的配電箱內部管線設施等等,都要更換提升。”一位知情居民說,只不過目前相關方面還在努力協調推進中,畢竟這需要不小的資金。這位居民說,小區一些電線線路,理論上確實存在隱患,但 涉及安全的事,“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希望今年能夠盡快實現小區的電路改造提升,杜絕用電方面存在的各類隱患。
物業管理專家黃洪達說,近段時間,連續的降雨天給各個小區的安全治理提出了考驗。沒有遮雨棚的露天電動車充電設施,必須要有良好的接地措施,一旦插頭沒做好防水處理,容易引起漏電、觸電的隱患。 搭飛線充電更不允許,本市曾發生類似嚴重事件,飛線充電亂象需要城管、消防等部門介入;而小區半空架起的臨時高壓線,也必須嚴格按照電力安裝規范來施工,“架”在樹上容易招雷電,同時電力線絕緣材料易加速老化,嚴重時將直接危及人身安全。一些裸露的路燈燈座電線,也必須反復做好防水,強化維護管理。
黃洪達特別提醒市民, 即使雨天在戶外充電不安全,也千萬別盲目推電動車或拎電瓶上樓充電,沾滿水的電動車和電池,在室內也易產生火災隱患。他建議相關部門、社區、物業等單位,在特殊天氣下,加強巡查和責任維護,保障好居民的人身財產安全。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