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8月11日,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揭曉,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楊志軍《雪山大地》成為五部獲獎作品中得票最高的作品。楊志軍此前談及這部作品時稱,“希望在講述父輩們和同輩們的故事時,能有共情者跟我一起歌哭而行,流連忘返;希望自然之愛也是人心之愛,在廣袤的故鄉厚土上,延續一代比一代更加葳蕤的傳承”。
《雪山大地》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時代山鄉巨變創作計劃”和“新時代文學攀登計劃”,是一部恢宏的草原史詩、一條流淌信仰的時代之河、一座獻給青藏高原父輩們的紀念碑。楊志軍重返藏地寫作,以他標志性的詩性語言,展現了1949年以后地處黃河源頭的青海藏區發生的波瀾壯闊的歷史變遷。
小說描寫漢族干部“父親”來到沁多草原的野馬灘蹲點,調查走訪牧民的生存狀況,遇見沁多公社主任角巴德吉,角巴讓牧人桑杰帶著父親去野馬灘,就此開啟了父親與桑杰漢藏兩個家族、兩個民族的生命傳奇。圍繞著他們的命運,一幅時代的歷史畫卷在蒼茫的雪山大地展開。
楊志軍1955年出生于青海西寧,父親作為一個從洛陽來到西安西北大學讀書的青年知識分子,在有著生命危險的“護校”任務結束后,便和一幫志同道合的人一路西進,在西寧一家破破爛爛的馬車店里開始創辦《青海日報》。母親其時正在貧困中求學,聽說有一所衛校又管飯又發衣服,便立刻從這邊退學,到那邊報名。就這樣,她成了由第一野戰軍第一軍衛生部管轄的衛校學生,之后又考入醫學院,成了青藏高原上第一批國家培養的醫生。
據楊志軍回憶,后來幾乎年年都有西進的人,有的是個人志愿,有的是組織分配,有的是集體搬遷。青藏高原地廣人稀,到處都是處女地,只要你為它做過一件事,它就會認你是它的人;而你的回應便是:只要它為你提供過一夜的光亮、一冬的溫暖、一餐的飽飯,你就會認它給你的是家、是整個故鄉。大家不知不覺就有了一種情懷:愿意為高原付出一切,即便以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
對此,楊志軍曾表示,“我把這些人物寫到《雪山大地》里,也想表達對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觀照,從現在的角度看歷史,會發現這種空間的融合,從政治角度看是民族團結,從生活角度來講是民族融合……我特別特別希望這兩個民族是親密無間的關系。”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張恩杰
編輯/崔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