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科技特派員這個平臺出政策、設項目、批資金,為我提供了創新創業舞臺,從而有機會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更好地服務‘三農’。”2月28日,寧夏新農甄選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雪楓如是說。
近日,由共青團中央和農業農村部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評選結果揭曉,寧夏共有6人獲此殊榮,其中王雪楓、汪威、拓明眾3人為科技特派員。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才,重點在青年。近年來,寧夏出臺科技特派員選派考核管理辦法,不斷優化科技特派員隊伍結構,積極鼓勵青年科技特派員投身鄉村振興戰略。
目前,全區自然人科技特派員中,45歲以下人員占比達38.7%,本科以上學歷占比44.4%,越來越多的青年科技特派員在田間地頭唱響“青春之歌”。
有天然優勢,更有開拓創新精神
青年科技特派員有年齡和學歷的天然優勢,更多了幾分開拓和創新精神。
汪威出生于1991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化學學院,2013年大學畢業回到家鄉銀川市靈武市梧桐樹鄉創業,次年創辦靈武市同心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同心農業)。他發現當地優質飼草料需要從區外甚至國外進口,便大膽確定了公司以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種植牧草的經營思路。
2016年,汪威調研發現裹包青貯飼草粗蛋白含量高、粗纖維含量低、消化率高,于是大膽投入500萬元購買設備并生產了1萬噸裹包青貯飼草。然而,到了年底,飼料還剩下8000噸。
“裹包苜蓿幾乎保留了所有苜蓿鮮草的營養,而且易儲存、存放安全。另外,裹包飼料比窖貯飼料能使奶牛的產奶量提升36%,產肉量提高20%。”為了打開困局,他親自到養殖場挨家挨戶解釋。功夫不負有心人,2020年,公司裹包青貯飼草訂單已經達到2萬噸。
西北的傳統種植模式是一茬種植,汪威探索出“小黑麥+玉米青貯”一年兩熟的復種模式,每畝能產優質小黑麥干草600公斤,優質玉米青貯飼料3.6噸,每畝增產近40%,增收800元。
2010年,畢業于黃淮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的拓明眾,懷著對故鄉的熱愛回到了中衛市,決心在農業領域大展宏圖。兩年后,他與4名志趣相投的年輕人共同成立了一支專業農業技術服務隊。
拓明眾和同伴們從當地農作物疑難雜癥入手,通過引進專業產品、建立試驗示范田,先后解決了果樹黃葉病、小葉病、弱樹和老樹復壯更新、葡糖酒含糖量低下等農民迫切希望解決的問題,逐漸“圈粉”無數。
“有一回我外出學習,發現一款非常先進的小型農機具——手提點播槍,當即決定引進,沒想到后來迅速在寧夏全區推廣開來,用戶都贊不絕口。”拓明眾告訴記者。他非常慶幸自己當時所做的決定,因為這一農機具改變了農民當時在玉米播種時的傳統模式,將每畝平均種植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
把新思維、新模式用到工作實踐中
在寧夏科技特派員創業指導服務中心主任楊勇軍看來,青年科技特派員身上最大的閃光點在于他們能張開雙臂擁抱新事物,擅長把“互聯網+”、生態循環、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新思維和新模式用到工作實踐中。
創業伊始,王雪楓就發現家鄉農產品銷售方式單一,為了拓寬銷售渠道,他開始探索電商銷售。從最初的微信下單,慢慢發展到代理銷售,第一年農產品的電商銷售金額就突破了10萬元。
在王雪楓的協助下,周邊養殖大戶深切感受到電商的魅力,養殖戶們鼓勵他牽頭成立養殖聯盟。已在吳忠市青銅峽市科技局申請加入科技特派員隊伍的王雪楓強烈地意識到,作為返鄉創業大學生,一定要將新科技和新理念帶到基層,這樣的新農人才能不負歷史使命。為了不辜負大家的信任,王雪楓積極學習網絡信息化知識,探索“互聯網+生態農業”經營模式。
他以發展寧夏灘羊為主建立的生態循環養殖模式,將養殖業(灘羊、果園土雞)與種植業(蘋果、葡萄、玉米等)相結合,利用玉米秸稈制作青貯飼料,增加種植效益的同時減少養殖成本;利用養殖所產生的畜禽糞便發酵還田,可使有機肥替代化肥,降低種植成本,保護土壤環境,實現產業發展與保護生態有機統一。
2015年,寧夏開始大規模在土地流轉與托管服務業務中整合產業鏈,拓明眾帶領團隊率先在中衛市沙坡頭區柔遠鎮和東園鎮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全產業鏈服務,并構建起集農作物種植、土地托管、糧食收儲、農副產品加工、冷藏保鮮、運輸銷售、教研企業孵化等為一體的農業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
在為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涉農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拓明眾團隊不但有效提高了當地農業生產組織專業化水平,還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500余農戶平均每戶增收200元。
“今年,我們將大力打造農業數字化供銷產業鏈,進一步為農民提供‘一站式’農資供應、測土配肥、無人機植保、莊稼醫院、農技培訓等專業服務,更好地釋放農村生產活力,降低農業種植成本,提高農產品效益。”拓明眾自信滿滿。
不斷學習才能磨礪見識、鑄就格局
“青年科技特派員跟我們相比有個很大的不同點,他們不光能埋頭苦干,更懂得借助外力。這就好比人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跳起來摘桃子。”記者在靈武、青銅峽、中衛等地采訪中,很多農戶都表達了這一觀點。
只有不斷學習、加強合作,才能磨礪見識、鑄就格局。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為廣大青年科技特派員搭建了優質平臺。
2020年4月,汪威領導的同心農業與寧夏農科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建立合作,共同提升土壤質量,同年10月同心農業又從河北省農科院引進博士專家6名,建立草畜產業專家工作站、谷物專家工作站;2021年從寧夏農科院引進草畜專家12名,與南京中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知識產權體系建設與人才引進合作協議……
如今,汪威的公司在“公司+訂單+農戶”模式的助力下,已經帶動1000多戶農民發展牧草種植,為當地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優質復合飼草。
王雪楓通過引進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培育的“京香玉”“京密”等優質葡萄品種,豐富了青銅峽市鮮食葡萄產業的競爭力。與此同時,他根據公司現有資源深挖產業融合,僅在矮化密植蘋果園,機械化作業效率就提升50%,人工成本降低30%,結果期縮短3年,平均每畝增產20%。
“這幾年我一直在不斷探索,希望能打造出一個具有現代示范意義的工廠化、規模化的生態養殖園區。我相信只要堅守信念、篤信前行,發揮好特色產業優勢,就一定能在鄉村振興中更好地貢獻科技特派員力量。”王雪楓說。
自己富了不算富,眾人富了才算數。年輕的拓明眾通過開辦農民田間學校,培訓農業相關技術人員2000人。他還牽頭7家合作社成立了中衛市新合豐糧食產業合作社聯合社,從技術、資金、購銷、加工儲運等方面為農民提供服務,每年為農村勞動力提供800余個就業崗位。
記者了解到,下一步,寧夏科技廳將持續推進落實《關于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的意見》,支持和引導各市、縣、區嚴把科技特派員“質量關”,切實把更多熱心“三農”、扎根基層、能力出眾的青年科技人才充實到科技特派員隊伍中來,為推動寧夏鄉村振興發揮更大作用。(王迎霞 陳海洋 孫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