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務領域的違規行為是近幾年“3·15”晚會持續關注的焦點。今年央視“3·15”晚會首設315信息安全實驗室,針對消費者日常生活中的信息安全隱患發出風險預警,揭露數字經濟領域的消費亂象。
數字經濟迅猛發展,催生出許多新業態,拓展了許多新的消費領域。我國在線直播的用戶規模已超過6億,很多用戶對自己中意的網絡主播,直接通過線上支付或是購買虛擬商品進行“打賞”。“3·15”晚會曝光,美女主播和她們身后的男運營唱“雙簧”,設置重重套路,欺騙粉絲情感,誘使用戶多多“打賞”,騙取錢財。
直播電商拉動消費,這兩年風頭正勁。有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直播電商交易規模達到2萬億元,滲透率達到15%。然而,一些販賣玉器、翡翠的電商直播間里,主播卻假扮工廠主和貨主演“對手戲”誘騙消費者。昆明某直播間里,甚至有冒充緬甸礦區現場砍價,不惜編造出走私、偷渡、綁架的“狗血”劇情,把電商直播間變成了欺騙消費者的“陷阱”。
一些所謂的口碑營銷機構,受利益驅使,在搜索引擎、問答平臺、口碑網站上,冒充真實用戶提問和回答,用“萬詞霸屏”技術左右搜索結果,還非法篡改、偽造、刪除網絡信息,妨害網絡傳播秩序,嚴重誤導受眾,侵害了公眾的知情權和選擇權。
能定位、能拍照,還能打電話……兒童智能手表成為越來越多未成年學生的標配。然而,這個快速增長的細分市場卻亂象頻出。比如,一些低配兒童智能手表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甚至成了“行走的偷窺器”,惡意程序可以輕松進入手表之中。“3·15”晚會的曝光,讓兒童智能手表的安全問題置于聚光燈之下。
捆綁銷售軟件和頻頻擾民的騷擾電話都是信息通信領域嚴厲整治的對象。垃圾軟件、垃圾廣告讓網絡用戶不勝其煩。“3·15”晚會通過調查發現,馬鞍山百助網絡公司專門向軟件下載網站提供下載器,他們把下載器偽裝成高速下載界面,誘騙用戶點擊下載,甚至強制用戶安裝不需要的捆綁軟件,以此獲得高額推廣收入。
國家相關部門一直在整頓騷擾電話,但融營通信、容聯七陌等個別企業卻為電話營銷公司非法搭建外呼系統,幫助騷擾電話逃避監管。杭州以漁信息技術公司、鄭州綠牽網絡科技公司等企業甚至抓取網站用戶瀏覽數據,讓騷擾電話變得更加精準。
萬物互聯時代,各類信息收集、使用的當下,織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網刻不容緩。“3·15”晚會總導演尹文表示:“信息安全在萬物互聯時代,比產品本身更重要,這是我們給大家的一個提醒。”針對“3·15”晚會曝光的問題,工信部16日表示,高度重視用戶權益保護工作,立即組織認真核查,將依據《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電信條例》《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秩序若干規定》《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等有關法律法規要求,進行嚴厲查處,全力營造更安全、更健康的信息通信消費環境。(語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