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場景下AI自動駕駛應用落地的加速,AI自動駕駛商業化已曙光初顯。
早在2016年,工信部就發布了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技術路線圖,制定了發展目標和戰略規劃。國家級自動駕駛試驗場相繼落地上海、北京、河北、江蘇、長沙等各大城市。
一方面,自動駕駛的產業方向被不斷看好。運輸行業演化為一種自動化、即時需求的服務,已經成為共識。作為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技術與必然趨勢,自動駕駛也吸引了各國政府不斷投入布局。但另一方面,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也出現了不少亂象,多種技術路線并存、各自為政,不同廠商對自動駕駛級別的標準定義不同等。
對于自動駕駛企業來說,如何在劇烈變化的外部環境下尋求良性發展,就成了首要挑戰。尤其是經過資本繁榮期,行業內充斥著大量初創企業和知名廠商,大家都在沿著各自的技術路徑和商業模式向前摸索。日前,AI自動駕駛公司毫末智行在其品牌開放日上,公布其乘用車輔助駕駛行駛里程突破100萬公里;NOH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將于10月正式發布;與阿里達摩院“小蠻驢”達成合作,助力“小蠻驢”規模化量產……這些量產產品落地最新成果背后,毫末智行以“數據智能”為核心的技術首次揭開面紗。
“AI自動駕駛是一場持久戰,2022年將是AI自動輔助駕駛商業化分水嶺之年。這場戰役中,誰能率先落地從高速進入城市場景,誰能快速實現規模化量產,誰就有機會贏到最后。”毫末智行董事長張凱表示,到2022年底,毫末智行輔助駕駛系統將落地長城汽車34款車型,約占其整體待上市車型80%,預計未來三年搭載的乘用車總量超過100萬臺。
對于AI自動駕駛而言,規模超百萬輛是一道門檻。有行業人士表示,如果只有1萬輛車或者只有10萬輛車做出來的自動駕駛,一定不會強過擁有100萬輛車的自動駕駛能力,就是算法再強也不能取代數據的不夠。
“毫末智行最核心的技術點,就是如何讓有價值的數據可持續且高效的積累,這就是數據智能。”毫末智行CEO顧維灝判斷,誰能可持續的低成本且高效獲取有價值數據,誰就有機會活到最后勝利的那一天。
隨著100萬輔助駕駛公里行駛里程與測試數據的突破,毫末智行也迎來了輔助駕駛系統的高速進階。其備受業界關注的全棧自研的NOH(智慧領航輔助駕駛系統)即將發布,這一系統在高速和城市快速路高精度地圖覆蓋的范圍內,可以基于用戶設定的導航路線,實現從A點到B點的智慧領航輔助駕駛。
我國擁有豐富的應用場景,自動駕駛汽車廠商遇到的技術挑戰可能也是最大的,當然,能得到的數據量也是最大的。而數據對于自動駕駛而言就是養料,能讓AI自動駕駛不斷生長,養料的品質好壞決定了AI自動駕駛的生長高度。可以期待,未來世界級的自動駕駛AI企業當中,我國本土企業應該不會缺席。(陳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