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已進入尾聲,有一個“小眾”群體,值得我們?nèi)リP(guān)注,他們就是支撐冬奧會籌辦的外國專家。在他們身上,很難用一個有趣的標簽標注,也很難用一個詞匯形容,因為文化和地域差異,或許從他們身上,我們能看到不一樣的北京冬奧和不一樣的外國專家。
指揮38人挑戰(zhàn)冬奧會遠程同傳
北京冬奧會上,有一項數(shù)據(jù),可能讓人難以置信。
近20天的賽程、上百場新聞發(fā)布,只需26名國際譯員和12名中國譯員在現(xiàn)場提供中文、英語、法語、俄語等7種專業(yè)的同聲傳譯,就能服務(wù)所有賽事相關(guān)方的工作人員。
如何做到用如此少的人完成整個冬奧會的賽事同傳服務(wù)?北京2022年冬奧會首席翻譯官亞歷克斯·波諾馬雷夫的回答頗有成就感,“因為在北京,我們提供遠程同傳服務(wù),大量翻譯工作可同步線上進行”。
北京2022年冬奧會是亞歷克斯第8次為奧運會做同聲傳譯服務(wù),趕巧的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正是亞歷克斯服務(wù)奧運會的“首秀”。
“在北京2008年奧運會上,我們有近220名口譯員每天奔跑到不同的場館,須在現(xiàn)場提供各種各樣的同傳服務(wù)。到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通過設(shè)置遠程同傳中心,翻譯官即便不在各個場館,也可在線上進行同傳翻譯。”亞歷克斯表示,技術(shù)的革新讓同傳的運行更加可持續(xù)、更精簡,即便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zhàn),他們也可以提供安全與精彩的同傳服務(wù)。
變夏奧遺產(chǎn)成冬奧場館是件幸福事
奧地利人哈拉爾德·斯普林菲爾德服務(wù)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幸福感,來自于自己的“作品”獲得世界各地運動員的點贊。
哈拉爾德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冰球項目顧問,他和他的團隊負責在奧運會前對冰球場館進行翻修,并在奧運會期間對場館進行運營。
過去十多天,看著各國冰球運動員在自己改造的“冰之帆”(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館享受冬奧、激烈比拼,哈拉爾德非常開心。“大家體驗到我們的成果,給出贊譽,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哈拉爾德說。
“冰之帆”和五棵松體育館都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遺產(chǎn),改造兩個夏奧場館進行冬奧比賽,對哈拉爾德來說,是一段非常獨特的經(jīng)歷。
冰球比賽是冬奧會中唯一的集體球類項目,與其他冬奧項目相比,冰球比賽需要在現(xiàn)場為運動員、裁判員提供洗衣、制衣服務(wù)。哈拉爾德與中國工程師通力合作,將海運集裝箱改裝成更衣室,并為每支球隊提供比賽服裝的洗滌和烘干服務(wù),確保他們在賽后三小時內(nèi)拿到干凈平整的衣服。
“這是一種非常綠色、成本高效的做法。”哈拉爾德表示,通過合理改造,不僅滿足了冰球賽事的獨特需求,還充分體現(xiàn)了以運動員為中心的辦奧理念。
全程參與“雙奧”讓人倍感榮幸
“北京是世界上第一個‘雙奧’之城,有幸全程參與‘雙奧’舉辦,我感到非常的榮幸。”匈牙利人拉茲洛·瓦伊達如是說。
從2005年移居中國,拉茲洛便幫助北京進行2008年奧運會的籌辦。到2014年中國向國際奧委會提交申辦冬奧會的文件,拉茲洛再次與冬奧“結(jié)緣”。
“就像身邊的朋友提到的,繼北京2008年奧運會之后再次參與北京冬奧會申辦、籌備、辦賽,這是北京冬奧組委在專業(yè)領(lǐng)域送給我的一份了不起的‘饋贈’,使我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能力與經(jīng)驗。”拉茲洛說。
得益于2008年北京奧運會在人力資源的寶貴遺產(chǎn),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志愿服務(wù)工作不斷創(chuàng)新提升,在北京冬奧會籌備期間,拉茲洛團隊收到上百萬的志愿者申請。“大家可以看到,在當前的中國,大家對從事志愿活動有著非常高的熱情。”拉茲洛說。
此外,2008年北京奧運會也培養(yǎng)了大批專業(yè)人員,這份遺產(chǎn)為北京2022年冬奧會的各項政策規(guī)劃和服務(wù)舉措能夠真正落地提供了保障,也為拉茲洛團隊提出的相關(guān)建議和解決方法的執(zhí)行提供了保障。(何亮)
關(guān)鍵詞: 夏奧遺產(chǎn) 冬奧場館 冬奧會見聞 遠程同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