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都芃
清晰還原“無字石碑”的湮滅碑文微痕識別系統、監測石窟壁畫0.1毫米微變的視覺監測系統、不需要用水的木構古建全氟己酮自動滅火系統……當科技與文物保護結合,碰撞出的火花讓人贊嘆。9月27日,第一屆文物保護技術裝備學術研討會暨“制器為先: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應用展”在重慶正式開幕。
(相關資料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物保護技術裝備是我國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研討會開幕式上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走出了一條文物保護事業與產業的協同發展之路、文物科技與專用裝備的融合發展之路、產業化應用和服務型制造的特色發展之路。在世界范圍內,我國文物保護裝備技術水平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并且開始在部分領域“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文物保護告別“手工作坊”時代
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青海都蘭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位列其中。墓主身份是青海都蘭熱水墓群研究中爭議最大、也是最關鍵的問題。幫助厘清這一問題的關鍵證據之一,是一枚金屬印章。
為了弄清這枚已經模糊不清的印章的歸屬問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從眾多自主研發的無損檢測設備中選擇了450kV工業CT,對其進行無損掃描。最終,專家對掃描結果進行辨識后認為,印章上的古藏文為“外甥阿柴王之印”,推斷墓主應為莫賀吐渾可汗,解決了困擾研究者許久的墓主身份之謎,被認為是青藏高原上劃時代的重要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陳和生表示,包括北京同步輻射裝置、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大國重器”在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近年來積極將各類高能物理探測裝置應用于考古和文物保護工作,有力支撐了我國文物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只是代表之一,近年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業等積極開發各類應用于文物保護的高技術裝備,大大提升了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科技含量,讓我國文物保護工作從過去的“手工作坊”時代步入了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快車道。
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加速升級
“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的發展理念,推動了文物保護裝備產業正向服務型制造業轉變,文保裝備這一新興的專用裝備領域正在蓬勃發展,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提供強勁發展動力。
重慶建設有我國首個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打造了集制造、實驗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產業園。該基地落實“制造商+用戶”“產品+服務”的發展理念,推進文物博物館事業和智能制造融合發展、加快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化與應用協同發展,目前已引進并培育“數字內容·渝”產業園,成功引進行業知名企業30余家,累計實現營業收入約30億元,吸引互聯網行業專業人才1000余人,是重慶數字內容產業的示范園區。
例如基地內的重慶聲光電智聯電子有限公司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專門服務于文博行業的專業文博公司,已在文物裝備、科技考古、文物安防、智慧展陳、文物數字化、智慧博物館、文博大數據等領域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先后參與智慧故宮工程頂層設計、三星堆考古等重大文物保護工程。
李群表示,我國文物保護裝備及應用發展,要繼續深挖行業需求,推動專業化裝備實現新突破,加快科研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應用,深化產需融合發展,實現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向系統化服務轉變。
(國家文物局供圖)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