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項俊平
9月28日,記者從湖北省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獲悉,經過多年努力,湖北大學生科院蔡得田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攻克了多倍體水稻結實率低的瓶頸,將結實率提升到80%以上,這讓多倍體水稻距離進入生產應用再進一步。
(資料圖片)
受訪單位供圖
從二倍體到四倍體,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的成果來之不易。日前,“荊楚院士行”活動走進武漢長江新區大潭多倍體水稻育種基地,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胡培松等水稻育種、作物遺傳育種領域專家學者一同田頭論“稻”,為“漢”產原種——多倍體水稻的大田表現點贊。
目前,世界上生產應用的水稻均為二倍體。湖北大學生科院蔡得田教授團隊聯合武漢多倍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武漢多倍體公司)、武漢市農科院,經過20多年攻關,在國際上率先創制出高結實率多倍體水稻,開拓出一條多倍體水稻顛覆性育種新途徑。
“與傳統的二倍體水稻不同的是,多倍體水稻育種是基于植物進化原理,將二倍體水稻雜交、加倍而培育成多倍體新品種,其植株高大粗壯,穗大粒大,比二倍體水稻籽粒重60%以上,并具有稻米營養豐富、抗逆性強、增產潛力大等優點。”蔡得田說。
在國際上70多年的研究歷程中,結實率低一直是多倍體水稻從“象牙塔”走進尋常百姓家最大的技術障礙。
為盡快打通“最后一公里”,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發團隊組建以武漢多倍體公司為載體,融合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的人才團隊,聯合攻關。同時,聯合全國20多家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種業企業組建全國多倍體水稻創新戰略聯盟,外聘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10多名水稻專家參與多倍體水稻的研發。
目前,武漢多倍體公司在海南陵水、長江新區武湖農場、武漢農科院北部院區和長江新區大潭基地建有4個育種基地,總面積610畝。其中,與武漢市農科院共建的基地,獲批農業農村部支持的國家多倍體水稻育種創新基地。
“武漢多倍體水稻的這一小步,是育種科學上的一大步,屬于一項重大突破,代表著國際領先水平?!敝x華安院士說,包括多倍體水稻材料在內的兩系稻材料、紅蓮稻材料和優質稻材料,都是武漢農業的“閃光點”。
“明年‘Y兩優多回14’‘漢粳2號’‘漢粳631’和‘多秈占1號’等4個多倍體水稻相關品種將進入示范推廣。”武漢多倍體公司董事長陳柏林表示,從目前選育的一批多倍體水稻品系來看,未來兩年,多個品種將有突破性進展。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