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科技日報記者 吳純新 通訊員 王兵 王恒
受訪單位供圖
10月13日下午3時,經過7個小時施工,隨著主塔以55度的“身姿”完全落位,中鐵重工參建的成都空港新城北一線跨絳溪河大橋鋼橋塔豎轉成功,標志著該大橋進入拉索體系實施階段。該項目是成都首座千噸級橋塔豎轉成功的橋梁,實施過程創下多個全國第一。
北一線跨絳溪河大橋全橋長287米,主跨跨徑147米,為空間異型獨塔斜拉橋,造型宛如一臺豎琴架于江中。“豎琴”造型的琴身部分即為橋塔,主塔為異型鋼結構,大橋高達61.293米,比20層樓還高,重約1260噸。橋塔采用支架法臥拼焊接后豎轉到位,豎轉總重量約1200噸,豎轉角度45度。
同步性控制是精準實現鋼塔豎轉的一大關鍵。該項目采用“位移同步,載荷跟蹤”法,運用計算機控制液壓同步轉體技術,通過行程傳感器輔以人工角度尺及塔頂標高驗證的方式,動態監測油缸液壓系統運行情況,確保達到精度要求。
據介紹,北一線跨絳溪河大橋在結構設計方面有多處創新,在橋梁獲得優美外形同時,結構受力方面更加復雜化。該橋為橋墩與主梁固結的斜拉剛構體系,橋梁構造和施工過程非常復雜,是我國近年來最復雜的城市景觀橋梁之一,國內無在建和建成的同類橋梁可供設計借鑒。
自大橋建設以來,中鐵重工與武漢理工大學聯合開展大橋異種鋼焊接研究試驗,制定新的焊接方法和焊接工藝,為此類材料鋼結構橋梁制造提供技術依據。
該橋結構體系復雜,多處構造在國內首次運用;弧形橋塔向主跨一側傾斜,副跨設置一對背索、背索梁上錨固區設置鉸接受拉墩的斜拉橋傳力形式,為國內首創;橋梁為追求結構簡潔,柔性鋼墩取消支座形式,采用隱藏式無支座銷鉸連接,為國內首次使用;橋梁副跨單側設置1根背索,單根背索由595根公稱直徑15.2毫米的鋼絞線組成,背索規格全國第一;背索梁上錨固與受拉墩連接設計采用鑄鋼件,單個鑄鋼件300噸級,是國內斜拉橋中最大最重受力最復雜的鑄鋼件。
據悉,成都空港北一線跨絳溪河大橋是連接天府國際機場和成都城區的主要交通通道之一,建成后將成為天府空港新城的特色地標,也是2024成都世園會主會場交通路線中的獨特景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