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公司在第二圈的賽道上,想法發生了變化。
圖片來源于陸玖財經
大家都看到了,阿里攤牌了,我不玩數字游戲了。
雙十一的發明者,阿里,今年干掉了秀肌肉的大屏幕,淡化處理了交易額。
1994年,凱文·凱利在《失控》中給我們無數次強調了系統迭代和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系統的重要性。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互聯網用贏者通吃的零和游戲,給我們帶來了飛速發展的二十年,社會的資源和渠道,都被重新洗牌了一遍,但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聚合在一起的資源,可能又到了分開的時候,于是我們看到了無數的公司并購或者拆分。
就像李佳琦和薇婭天天都在上演購物節一樣,雙十一作為阿里大的分布式系統中的一套小系統,也正在面臨被重新定義和重新組裝。
而這套系統重新定義自我的過程中,有幾件事情值得我們思考,因為這件事情,表象上看是雙十一的變化,本質上卻是阿里在變。
第一,阿里從一家數字驅動型公司,正在轉變為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公司。
第二,在品牌和營銷層面,阿里正在從一家求大求強的公司,轉變為一家更有責任感的公司,懂得了以柔克剛,學會了真正的太極之術。
第三,這家公司的業務風格以及展現出來的氣場,正在從浪漫主義轉向實用主義。
第四,從雙十一開始,阿里的很多業務在未來五年內,其意義以及社會使命可能都會被重新定義。
就像一棵榕樹,在早期開枝散葉的時候,它只需要管好自己的身體,但是有一天當它足夠大的時候,一個生態就已經形成,如何良性讓這個生態延續,就不僅僅是樹自己的事情了。
5403,3491,看看就好了,數字始終會讓人覺得肅然起敬,不經意間,阿里已經真正站在了第二圈的起跑點,這時,它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公司。
01
雙十一已經完成歷史使命
今天的阿里,本質上已經是一家分布式系統的公司。
旗下的動物園公司們,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存在,很多時候,站在外界我們會好奇,阿里為何一直不能把這些業務打通,甚至盒馬送個外賣餓了么的騎手都不參與。但是在一個分布式的生態里,小型生態與生態之間究竟如何控制關聯,其實非常重要,打通有打通的好處,不打通有不打通的時間差,阿里如今賬上的現金流足夠讓它奢侈地去看子彈飛一會。
雙十一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阿里整個分布式系統的一次大檢驗,也是倒逼各個業務部門迭代技術和服務的壓力源,更是阿里向所有合作伙伴展示自己強大實力的秀場。
但是,雙十一本身卻正在從一種行為轉化為一個小型系統,甚至需要專門的團隊常年為之策劃和準備,經過十二年的洗禮,阿里很顯然已經不再需要通過雙十一展示自己的肌肉,各個業務部門的承壓能力,也不再需要雙十一去倒逼,那么它存在的價值就不能再僅僅是一個數字展示。
雙十一給阿里帶來了什么?
每一年,阿里都可以用數字來告訴外界,誰是中國電商毫無懸念的王者,且其他玩家與我差距有多大。
中國最抗壓的云服務,阿里云在每一次的雙十一中,都會成長一大截,雙十一基本上是全球最大的流量洪峰。
品類最齊全,話語權最強的供應鏈體系,無論是京東還是拼多多,目前在平臺SKU上,還無法跟阿里正面抗衡。
重新定義了中國快遞業,三通一達從消費者主導型公司,轉變為了電商賣家主導型公司,阿里僅僅通過整合,就完成了快遞的布局。
拉動了國產品牌的崛起,成為了新國貨最主要的孵化地,從這里走出去了完美日記、御泥坊、戎美股份、三只松鼠(300783,股吧)等等一系列的上市公司。
但是,雙十一的副作用也越來越明顯,這幾年拒絕雙十一的輿情越來越明顯,一口老炮輿情監控系統顯示,連續四年,雙十一的負面輿情指數都在15%以上的增長。
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體驗,電商行為的三大指標,雙十一現在可能已經違背了三個,因為它太大也太臃腫,承載的欲望和期望也太高。
在過去的十年時間里,阿里巴巴作為一家上市企業,可謂是中國吸金能力最強的公司,對于數字的狂熱追求,曾經充斥在這家公司的里里外外,于是短短幾年時間里,我們就發現阿里通過一系列的收購和內部孵化,形成了今天龐大的動物園系統。
那么,當政策不再鼓勵互聯網巨頭們一味追求數字增長后,如何苦練內功,讓業務真正良性發展,對社會做出相應責任,就變得非常重要。
02
重新定義購物節價值
今年雙十一,阿里跟京東兩家在品牌宣傳以及廣告營銷上,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場面,似乎雙十一變成了京東的主場。
一個事件公司層面的宣傳方向,基本就代表了公司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和定調。
京東今年在雙十一大秀肌肉,其實意圖非常明顯,就是告訴外界,京東在電商這件事情上,還是唯二的玩家,是那個唯一跟阿里掰手腕子的對手,拼多多就不談了,這些年它的態度一直很明確,百億補貼,天天雙十一。
而最終的結果也是明顯的,京東今年最終成交的數字增速,也遠遠高于阿里,京東商品交易總額3491億元,同比增長29%,天貓雙十一總成交額為5403億元,增長僅8.45%。
其實,業內人士基本上早就明白雙十一成交額這個事的貓膩了,平臺作為游戲制定者,控制一下數字的上下浮動,并不是難事,收一收,放一放,無非就是資源傾斜的多少而已,被人詬病已久的刷單一說,也是從這里開始的。
反觀阿里今年的宣傳重點,我們可以看到幾個信號,誰生的孩子誰負責教育,阿里開始回歸,關注雙十一各個環節參與人群的體驗感了。
其實,大家對于購物狂歡節的后期走向已經有了基本共識,幫助新國貨品牌崛起,成為品牌孵化器。
未來各家電商面臨的一個新的機遇與挑戰就是品牌的迭代,隨著人口代際的加快,現在可謂是三年就是一代人,消費品品牌的生命周期變得非常短,電商品牌的流量資源足以孵化出一個現象級的消費品,誰掌控更多的新銳消費品品牌,誰就掌握了未來的增長密碼。
另外一方面,今年阿里的關注點再次回歸用戶,公益意味加強,對社會弱勢群體,小眾群體的關注度提升到了最主要的位置。
也就是說,未來的雙十一,對于阿里來說,也許會變成一個社會責任感集中展示的契機,如何讓所有的人享受到電商帶來的福利,如何把服務做到精細化,細微到毛細血管里去,這都會是業務導向的重點。
回歸用戶,回歸服務,扶持中小品牌成長,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03
阿里終于學會了太極
數字被拋棄的背后,其實是阿里整個對外風格的轉變。
曾經的阿里,幾乎懟遍了中國所有的互聯網公司,正面剛是它一直的風格,毫不掩飾地展示肌肉和能力,甚至事情從做都還沒做,就已經幾十個億的規模暢想了。
但是,最近一年,阿里真正學會了馬云熱衷的太極,這家公司開始知道退步、收斂以及等待。從上一次的女員工事件到今年雙十一的輿論處理,都明顯在向外界傳達一個信息,阿里更愿意在表態之前傾聽,以及放低自己的身段。
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鋒芒畢露,需要通過言語和行動,來展示自我的強大,一個公司也一樣,在發展的前期,都需要不停向外界證明自己,你不知道,我就用鋪天蓋地的數字震懾你;但是當一個人成熟之后,一個公司成熟之后,收斂,內卷,自我進入內循環,然后跟外界形成一個和諧平穩的正向循環,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于是,我們看到了阿里在主動放棄對雙十一數字的狂熱追求,拆掉大屏幕,去數字化,減少對外宣傳,降低社會對數字的預期和關注。
這就是太極中退的藝術。
當很多事情,到達了物極必反的臨界點時,如果你不及時退一步,可能就會出現很多無法挽回的結果,天時地利人和,阿里今天面對的這個環境,也許加速了它明白退的重要性。
回到我們最初提的阿里分布式系統問題,雙十一的改變,其實只是這個龐大系統改變的一個縮影,本地生活面對著美團,天貓淘寶面對著京東、拼多多甚至抖音和快手,阿里云面對著騰訊、華為,流量就是互聯網的血液,在接下來的時間里,如何解決內部流量互通的問題,讓業務與業務更好地形成互通,才是這一圈的核心任務。
如果說馬云是一個絕對的浪漫主義者,那么張勇則是一個純粹的務實主義者。
一個務實主義者,會讓曾經充滿了故事與宏大理想的阿里巴巴,走向何處?他是要讓阿里變得更大,還是更好,這也許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科技向善,算法和流量一定也需要價值觀,雙十一的變化已經在告訴我們,這家公司在第二圈的賽道上,想法發生了變化。
而不變的東西,就讓那些熟悉這家企業的用戶和合作伙伴,自己去感受吧。
真相無法揭露,只能接近
作者 : 郭德帆 編輯 : 麗雅 排版:忠瑞
出品|陸玖財經·北京辦公室
歡迎掃碼爆料!
獨家線索,核實采用將支付1000元。
版權聲明:本公眾號所有內容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北京三六九零科技有限公司,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公眾號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布/發表。侵者必究。本文圖片均來自陸玖財經,請勿侵權。
主編工場旗下內容矩陣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陸玖財經。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