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像娛樂原創
文丨梁嘉烈
編輯丨于華東
進入年底之后,劇集市場大劇不斷,10月至今眾多頭部劇集陸續上線,如《功勛》《突圍》《八角亭謎霧》《星辰大海》《女心理師》等等。整個Q4,劇集市場的題材類型較為多元,主旋律題材、商戰題材、懸疑題材、現實題材等都出現在了市場。
從劇集的長線熱度來看,多平臺聯播的《突圍》,以及優酷獨播的《星辰大海》《女心理師》這些頭部劇都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其中《星辰大海》在貓眼全網熱度榜持續霸榜18日,《女心理師》上線后,在燈塔全網正片播放市占率榜單上連續多日位居前列。
Q4,除了頭部劇集中誕生了不少爆款外,不少中腰部劇集的市場表現也超越了外界預期,比如《真相》與《一見傾心》,其中民國劇《一見傾心》同為優酷的定制劇。
縱觀Q4至今的劇集市場,優酷稱得上當之無愧的贏家。而透過《星辰大海》《女心理師》《一見傾心》三部劇集,也不難窺探優酷的“爆款定律”:這些劇集風格各異,但都因共識的凝聚吸引著廣泛的受眾群體,也因人物刻畫的深邃和議題和深刻,持久地吸引著觀眾的注目。
爆款不限風格
進入Q4后,國內劇集市場上演了一場爆款接力賽。
綜合燈塔全網正片播放市占率榜單和貓眼全網熱度榜來看,10月的后半程,多平臺聯播的主旋律大劇《突圍》上線后在榜單上持續霸榜;10月底至11月初,女性勵志大劇《星辰大海》勢頭超越《突圍》,成為了新的霸榜者;《星辰大海》收官前后,新劇《女心理師》接棒爆款的位置,熱度持續上升。
從10月之后劇集市場的表現來看,《突圍》《星辰大海》《女心理師》等劇集成為爆款是預料之中的,因為它們本身都為頭部大劇,上線前就被外界看好。
如被打趣集結了大半個娛樂圈演員的《突圍》,上線前就因《人民的名義》“姊妹篇”這一名頭受到了廣泛關注。劉濤主演的女性勵志劇《星辰大海》和楊紫主演的現實題材劇集《女心理師》播出前,在德塔文待播劇景氣指數中也一直排在前列,尤其是《女心理師》,因為國內鮮少有聚焦心理咨詢師的劇集,該劇被市場寄予了很高的期待。
除了不少大劇穩定發揮外,Q4,一些中小體量的劇集也超越市場預期走向了爆款。比如優酷獨播的《真相》與《一見傾心》,兩部劇的主演陳星旭、蓋玥希、張婧儀等都為新一代演員,但劇集熱度卻沒有被主演人氣有限所影響,《真相》在《突圍》上線前一直處于霸榜狀態,而《一見傾心》上線后始終在貓眼全網熱度榜TOP5以內。
拋開聯播劇《功勛》《突圍》等不談,Q4表現最好的獨播劇無疑是《星辰大海》《女心理師》《一見傾心》三部劇,這些劇身后站著的優酷,也堪稱Q4的最大贏家。從三部劇的氣質與風格來看,它們紛紛走向爆款,首先便得益于優酷在內容打造上的多元化策略。
簡單來看,《星辰大海》《女心理師》《一見傾心》三部劇,分別可以被劃歸到現實題材和民國言情劇的范疇內,但觀看過這三部劇的觀眾都能發現,《星辰大海》和《女心理師》聚焦的現實議題并不同,而《一見傾心》也并非拘泥于小情小愛的民國劇。
《星辰大海》的故事很具時代縱深感,因為它講述的故事發生在改革開放的宏觀歷史背景下,相比之下,《女心理師》關注的則是當下,通過女主賀頓的視角來呈現社會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一見傾心》雖是以言情為名,但也在通過主角沐婉卿、譚玹霖和徐光耀三人的經歷,來展現民國時的革命洪流。
近一兩年,國內劇集市場幾乎告別了單一題材類型霸屏的時代,過去,仙俠劇或大女主劇都是“各領風騷好幾年”,但如今市場的審美愈發多元化,受眾的內容需要也更加泛化,這也為不同風格的劇集都帶來了成為爆款的機遇。
因此,要盡可能多地產出爆款,便要求平臺在多元風格的內容制作上都具有經驗和方法論沉淀,對此,優酷無疑是擅長的。
回顧過去一年平臺上線的作品,梳理未來的內容儲備,便會發現多元始終是優酷劇集的關鍵詞。過去一年,優酷接連上線了《司藤》《玉樓春》《覺醒年代》《玫瑰行者》等不同類型的作品,而在優酷的待播劇集中,除了《小敏家》《落花時節》《冬日暖陽》等現實題材作品,還有《庭外》《重生之門》以及《以子之名》等懸疑作品和都市作品。
不過,要成就爆款,也不是風格多元化就可以。
走出極端“圈層論”
過去至今,爆款劇除了熱度高之外,還有一大特征,那便是觀眾覆蓋面廣泛。也就是說,能被各個年齡段的觀眾接受、跨越單一受眾圈層的劇集,才有成為爆款的潛質。
從藝恩數據來看,《星辰大海》的男女觀眾比例較為平衡,為五五開,而《女心理師》男女觀眾比例為51.58%和48.42%。這也說明,雖然兩部劇都為女性視角,但對男性觀眾同樣具有吸引力,《女心理師》對男性觀眾的吸引力甚至超過了女性。
而從更具體的用戶畫像來看,《星辰大海》《女心理師》的用戶群體下至17歲左右,上至50歲左右,《一見傾心》雖然女性觀眾比重較高,但同樣輻射各個年齡群體。從這些直觀數據來看,《女心理師》《星辰大海》《一見傾心》指向的都是泛化的觀眾,這也是它們成為爆款的原因之一。
我們再延伸分析,如何才能走向泛化的觀眾群體?理論上,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那就是照顧所有性別和年齡段群體的內容需求,與他們產生普遍性的共情,但理論畢竟相對空洞,將這個問題代入到《女心理師》《星辰大海》《一見傾心》三部劇中具體分析,會更容易理解爆款打造的方法論。
《星辰大海》中,女主簡愛為跨國集團老總,但她和以往我們在電視劇中見到的先天條件得天獨厚的霸總截然不同,簡愛自小因家境貧困被迫輟學,輾轉來到廣州打工,一個孤女,一步步從餐館小工、外貿公司茶水小妹坐上了跨國集團老總的位置,并創立了民族品牌。
劇中,簡愛的成長和成功,離不開蓬勃發展的中國外貿大勢和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這也讓《星辰大海》在中年人群體中有著極高的認同感。對年輕觀眾來說,雖然他們沒有親身經歷改革開放,但依然能與簡愛共情,因為即便時代在變,漂泊者的心境是不變的,“廣漂”簡愛缺吃少喝沒地住、獨在異鄉為異客等經歷,都是不少“滬漂”、“北漂”的年輕一代可以感同身受的。
2021秋季招商會上,優酷劇集中心總經理謝穎談到,在唯流量論的驅使下,過去出現了許多制造圈層對立的內容,通過越來越極端的及時反饋刺激情緒、撕裂共識,給社會帶來了焦慮與不和諧感。“然而,長視頻最擅長的恰恰是凝聚共識,優酷非常看重劇集的選題,關注故事內核能否引發共鳴和共情。”
內容共情力極高,也是《女心理師》的優勢。
這部劇最吸引人的,或許并不是女主賀頓,畢竟心理咨詢師這一職業距離大眾的日常生活很是遙遠,打動觀眾的,更有可能是《女心理師》對當代人心理問題的探討,如劇中呈現的討好型人格、神經性貪食癥(暴食癥)、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案例,在當下社會其實是非常常見的。
相關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國內暴食癥與厭食癥患者群體翻了近五倍,這些患者或許就在我們身邊。《女心理師》播出后,知乎上掀起了“這種癥狀在現實中常見嗎”、“如果有類似病癥征兆應該如何去解決”等探討,有些問題下,便有一些身患暴食癥的人現身,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治療過程。
不難發現,《星辰大海》《女心理師》等作品都是優酷尋找共情、凝聚共識的體現,它們的內容選題是細分的,但聚焦的群體、時代、議題是具有普適性的。與此同時,這些劇中呈現的人物命運,也是可以被深度代入的。
沉浸式的故事代入感
會講故事,才是一部爆款的終極要義,這也是觀眾共情的基礎。簡單來看,一部會講故事的劇集,往往都具有抓人的敘事節奏、富有感染力的敘事張力、嚴謹縝密的劇情邏輯,這些都是爆款的基本功。
比如在《星辰大海》中,簡愛最初來到廣州時,因為出身農村且學歷低微,在大城市難以立足,她選擇了偽造學歷來為自己爭取機會,最終,簡愛也為自己走捷徑的行為付出了被開除的代價。這個情節不僅有敘事張力,也有縝密的邏輯,對從小命運多舛,生活的地方相對落后的簡愛來說,偽造學歷的越界行為是符合人物定位和習性的。
進一步來說,講故事的靈魂在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刻畫真實與否,是否具有深度,決定了觀眾能否產生代入感。
《星辰大海》中,簡愛確實在成長的道路上犯過錯,但一路前行中,她身上迸發出的閃光點更多,比如不輕易言棄,只要有一線希望便要努力去爭取。在廣州找到第一份工作時,老板對簡愛并不是特別滿意,但簡愛抓住一切機會向老板證明了自己可以勝任、可以創造價值。當代年輕人,誰又不是在職場上為了一個機會、為了一個想要的結果不懈努力呢?
謝穎在秋季招商會上談到內容制作時曾表示,長視頻要回歸共識,便需要通過長時間沉浸的故事刻畫人物命運,讓觀眾能夠共情人物的悲喜、體驗人物的成長。
現實生活中,人要與他人共情,往往會設身處地去揣摩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并試圖去把握和理解。對劇集制作方來說,要讓觀眾與劇中的角色共情,便是要立足現實,站在大眾的角度去思考,思考他們的生活與經歷、他們關注的社會議題、他們的所思與所想,如此才能打磨出有血有肉能被共情的人物。
在人物刻畫上,《星辰大海》《女心理師》都是Q4的典型案例。《女心理師》中對空巢老人、職場打工人、青少年等社會多個階層和群體都有著深切觀照,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或許還是一度登上微博熱搜的少女尤娜。
女主賀頓首集面對的便是青春期失控的尤娜,當觀眾本以為尤娜的極端行為或是校園霸凌所致時,《女心理師》很快揭曉了答案:尤娜的崩潰源于原生家庭的不幸,源于父母情感的破裂以及在此過程中對尤娜情緒的忽視,這些是尤娜產生心理問題的主要導火索,也致使她最終選擇傷害自己來挽留父母。
劇中,尤娜一家在賀頓的幫助下開始重新反思家庭關系,后期尤娜也走出了自己的心理困境。但僅從這個案例在網上引發熱議便可以看出,在現實中或許存在著更多的“尤娜”,《女心理師》在做的不僅是讓他們代入尤娜這一角色,也在借助尤娜的心態轉變,去為他們帶來解決問題的參考。
好的故事,永遠是觀眾追劇的不二動力,《女心理師》上線后在燈塔全網正片播放市占率榜上居高不下,足以證明好故事的魅力,也佐證了優酷尋找觀眾與人物之間沉浸式代入感的價值。
2021年即將結束,在這一年里,劇集市場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流量的價值一再被弱化,內容的優質性正在市場評判標準中占據更高的權重。對不斷變化著的劇集市場來說,愿意講好故事的平臺,永遠擁有更高的制勝幾率。
鏡像娛樂(ID:jingxiangyule)原創文章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鏡像娛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