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銀行選擇與互聯網巨頭聯合發卡,除了流量層面的合作之外,這些互聯網平臺現有的線上線下場景、以及在客戶運營和用戶體驗方面的經驗,正好可以彌補銀行的短板。
——馨金融
洪偌馨/文
在信用卡「跑馬圈地」的階段,為了快速觸達客戶、獲取新客,通過與知名品牌或企業合作發行聯名卡是一種常見的手段。針對特定場景和垂直群體給予大量補貼或權益,簡單直接且有效。
而隨著信用卡的發展和普及,市場新增逐漸放緩,一批與單一場景或品牌合作的聯名卡逐漸淡出了市場。典型如各種航空聯名卡,因為權益適用范圍和使用期限非常有限,導致其成為近年來暫停新發的主要類型。
與此同時,以多元場景為主、線上線下結合、注重深度運營的聯名卡2.0時代開啟,一批銀行開始與互聯網平臺發行及運營聯名信用卡。
這種變化的深層次原因還在于,一方面,整個信用卡行業從追求新增發卡進入到注重深度經營階段;另一方面,互聯網平臺對線上線下場景的整合,以及在客戶體驗和運營上經驗,為新一階段的聯名卡合作帶來了新的氣象。
在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美團聯名信用卡,自2018年9月上線以來,美團已與青島銀行(002948,股吧)、上海銀行、江蘇銀行等14家城商行、農商行發行了1500萬張聯名信用卡。
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聯名信用卡不僅成為了區域性銀行獲客和活客的重要抓手,以及發力零售銀行業務的契機,同樣也推動了美團生態內的交易活躍度,真正實現了雙贏。
1
增長之困
信用卡苦增長久已。
央行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顯示,到第三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共7.98億張,環比增長0.97%。盡管增勢相較于去年有所好轉,但依舊在低位徘徊。
信用卡的行業轉折點發生在三年前,昂揚的發展態勢于2017年三季度戛然而止。此后,中國的信用卡發卡量和授信額一路放緩,甚至出現了負增長。至此業內共識,信用卡市場進入了「存量時代」。
除了目標客群的總量在減少外,還有一方面原因是前幾年消費金融、類信用卡等產品大行其道,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信用卡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則是受「共債」、疫情等因素影響,監管和銀行自身都有意識地在主動放緩發展節奏。
與整個移動互聯網市場陷入流量焦慮類似,信用卡也困于高速增長之后的發展瓶頸當中。
但從去年末開始,這種焦灼的態勢有所減緩。先是互聯網消費金融及類信用卡產品受到強監管的約束,大大抑制了他們的發展進程;而后監管通過取消信用卡透支利率上下限管理等政策,進一步引導和激活信用卡市場發展。
就在這一收一放之間,信用卡市場又出現了一絲轉機。
因為從數據上來看,2021 年上半年,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在一季度為 63.4%,上半年整體為 61.7%,國民經濟「穩中加固,穩中向好」,消費依舊是經濟穩定運行的壓艙石。
而整個消費金融市場中,信用卡余額占到了半壁江山。
所以,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消費金融市場的復蘇,信用卡仍有望突破增長瓶頸。麥肯錫在一份關于消費金融的報告中也指出,2020年是中國消費信貸市場轉折之年。
所謂轉折,不止來源于行業內部的增速放緩和監管政策調整,更重要的是,在經歷了疫情洗禮之后,從整體社會的消費結構,到用戶的消費行為和消費習慣,都已經開始發生深刻變化。
要在未來依然能夠保持強勁的增長動力,信用卡行業需要立足長遠,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發展模式。
2
聯名卡2.0
如何在「存量時代」找到「增量市場」?
銀聯在一份關于信用卡的行業報告中提到,在增量放緩、存量博弈的階段,各銀行在銀行數字化轉型趨勢大背景下,紛紛圍繞用戶、深挖場景,布局線上線下一體化運營體系,為客戶提供立體式、綜合化金融產品和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信用卡服務客戶的深度和廣度得以大大擴展。但與此同時,這樣也給銀行帶去了極大的挑戰。
所以,可以看到近兩年,越來越多的銀行選擇與互聯網巨頭聯合發卡,除了流量層面的合作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互聯網平臺現有的線上線下場景、以及在客戶運營和用戶體驗方面的經驗,正好可以彌補銀行的短板。
據美團聯名卡的相關負責人介紹,從信用卡的業務流程來說可分為四個環節:發卡、激活、活躍、生息。過去,信用卡也常與互聯網平臺合作,但主要集中在導流階段,也就是發卡。
而在聯名信用卡的模式下,雙方的合作內容會深入到各個業務環節,實現聯合發卡、聯合運營。
以活躍為例,信用卡作為一款支付消費工具,距離場景越近,交易越便捷,卡片的活躍度自然更高。而相較于其它互聯網平臺,專注于本地生活服務的美團自然有著天然的優勢。
截止今年9月末,美團共有6.7億交易客戶,830萬活躍商戶,覆蓋了大眾日常生活、消費和出行的幾乎所有場景。美團生態內小額、高頻的交易特點與信用卡高度契合。
以上海銀行為例,自與美團發行聯名信用卡以來,截至2021年11月末, 累計發卡301.75萬,其中,為上海銀行帶去了281萬純信用卡新客戶,為網點引流27.1萬客戶,帶來近40萬美好生活APP新客戶,激活流通戶實動率高達80%。
作為信用卡最重要的指標,實動率(信用卡的活躍客戶占流通客戶的比例)體現了客戶的活躍程度,是衡量信用卡發展「質量」的重要方式。尤其進入「存量時代」之后,信用卡早已從追求「量」的增長,到注重「質」的發展。
而業內共識,提升信用卡實動率的關鍵,一個是權益、一個是場景。而這兩者亦是相通,豐富的場景可以刺激用戶交易,也是權益更加多元、兌現更為便捷的前提。
根據美團的統計,截至2021年12月,美團聯名卡合作的區域銀行數量已達14家,而卡片激活后的平均實動率超過75%,其中60%以上的交易發生在美團生態場景。
聯名信用卡帶來的價值是雙向的。
對照數據顯示,聯名卡對用戶的客單、客頻拉動效應明顯,用戶開通美團聯名卡一年后,月均訂單量、月均訂單金額、月均訪問美團App的天數相比一年前仍能保持穩定的增長。
「這種雙贏的局面,正是數字金融時代共建浪潮下金融與生活消費場景高度融合、金融專業能力與科技能力高度結合,進而實現正向循環的一個美好縮影。」前述美團聯名卡相關負責人表示。
3
長期價值
除了短期成效,在聯名信用卡2.0模式下,合作雙方更注重的是長期價值。
今天,信用卡之于銀行而言,不僅是獲取營收和利潤的重要渠道,更是獲取新客、經營客戶的主要陣地。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主要上市股份行信用卡發卡量占零售客戶數量比例高達 72%。
而相比其他金融產品,信用卡消費支付更具高頻特性,滲透至客戶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由此帶來的多維、高頻數據可以更好地幫助銀行經營客戶、實現 KYC 和價值兌現,實現立體化的金融服務。
尤其,對于在網點、品牌,甚至技術、運營方面并不占優勢的區域性銀行。通過聯名卡的形式,他們不僅可以更高效地「打通」發卡、激活、活躍、生息這個鏈條,還能在服務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精準地篩選和經營目標用戶。
例如,在激活環節,因為發卡后需要銀行業務人員上門去為客戶激活信用卡,并完成「三親」手續。美團在外賣業務積累的LBS和算法等技術,可以幫助銀行極大提升開卡效率。
不僅如此,通過用戶在美團平臺上的消費情況、歷史數據,銀行也可以獲得更為精準的用戶畫像,用于后續的金融服務和產品銷售。比如,在信用卡權益方面,就可以有的放矢地提供客戶真正感興趣的東西。
此外,前述銀聯報告中顯示,信用卡業務一個典型的特點是年輕客戶占比較高。截至 2021年6月末,信用卡用戶中18-34歲客群的占比約為 41%,而這一客群恰恰是區域性銀行最渴望的客群。
長久以來,由于區域性銀行扎根當地的定位和服務邊界的問題,客群年齡層偏高是一個普遍現象。盡管年輕客群在財富積累方面還十分有限,但他們的成長空間卻不可小覷。
尤其,對于信用卡業務而言,最重要的營收環節是生息。統計數據顯示,三線城市35歲以下的生息客戶占到了65%。
對比一下美團的客戶結構,美團在三線城市的客戶占到了70%左右,這部分恰好是大量區域性銀行活躍的地區。不僅如此,美團35歲以下的客戶在70%左右,年輕客群的優勢明顯。
再來看一下整體的信用卡市場格局,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占到了信用卡市場90%的份額。從增速來看,這些銀行的信用卡業務經過了過去20年的高速發展,已經略顯疲態。
而一批城商行、農商行因為起步較晚,資源有限等因素,鮮少在信用卡業務上發力。也是直到近兩年,才借助互聯網平臺、聯合發卡/運營等方式,以本地化優勢為契機,開始大力涉足信用卡市場。
根據銀聯的統計,城商行新增發卡量在全市場的占比從 2017 年的 3.2%上升到了 2020年的13%,累計發卡量占比則實現了從2.2%向4.5%翻倍的跨越。而農商行方面,從2017到2020年的新增和累積發卡量也分別實現了翻倍的增長。
盡管包括城商行、農商行在內的區域性銀行,在信用卡市場中的絕對規模占比還十分有限,從增長的態勢來看,潛力不容小覷。
風物長宜放眼量。
不管是對于亟待數字化轉型、尋求業務突破口的區域性銀行,還是急于在「存量時代」找到增長密碼的信用卡市場,聯名卡只是連接用戶的一個入口、一種方式,如何服務好這背后廣大的年輕客群、下沉市場才是更大的機遇也是挑戰。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馨金融。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