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科技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碳中和”賽道的機遇,利用數字賦能低碳轉型,探索低碳技術的商業機遇。
2021年被稱為“碳中和”元年,這一年來,群雄逐鹿碳中和賽道,而互聯網行業則成為帶領中國企業實現碳中和的先鋒力量。
由于相對能源、制造等行業企業的碳排放較小,互聯網科技企業更易于實現碳中和,加之面臨來自海內外市場投資者和客戶的雙重壓力,使得國內互聯網科技企業有更大的動力進行零碳轉型。與此同時,互聯網科技企業敏銳地捕捉到了“碳中和”賽道的機遇,利用數字賦能低碳轉型,探索低碳技術的商業機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21年以來,國內排名前十的頭部互聯網企業(排名依據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企業綜合實力指數(2021)》)大多已踐行綠色低碳相關舉措,搶先布局碳中和賽道。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360在內,共4家互聯網公司啟動了碳中和規劃或發布了行動報告。
碳管理SaaS服務提供商碳阻跡創始人晏路輝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各個頭部企業目前所采取的措施可以窺見,國內互聯網行業都在緊跟全球領先科技企業步伐,積極開展自身碳中和實踐,結合自己所具備的優勢特點,從企業現實出發,結合自身技術和資金優勢,實現企業個體的碳中和。
巨頭差異化布局碳中和賽道
互聯網與高科技企業碳中和整體起步相對較早,這類企業對其生態系統具有巨大的影響力。
海外互聯網與高科技企業碳中和整體起步相對較早。諸如谷歌、微軟、蘋果等互聯網科技巨頭在過去十年間紛紛制定了明確的碳中和目標,設立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采取全方位、系統化的節能減排措施,為其他企業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些企業提出了自身運營范圍的碳中和目標,并開始推進價值鏈的碳中和。分析人士認為,互聯網企業實現碳中和,意義不僅在于互聯網企業自身節能減排,更重要的是鼓勵互聯網企業加強技術創新研發,以碳中和為契機,發揮自身優勢,進一步倒逼我國低碳技術轉型。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統計,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和360在內,共4家互聯網公司已提出自身運營范圍的碳中和目標,并著手推進價值鏈的碳中和,但各自的發力點不同。
2021年“雙十一”期間,阿里巴巴集團旗下天貓首次設立綠色會場,菜鳥的“回箱計劃”覆蓋8.7萬家菜鳥驛站,有大約480萬消費者參與其中。騰訊提供技術和運營支持的“低碳星球”小程序上線,聚焦公眾綠色出行低碳生活場景,核算社會公眾采用低碳出行產生的二氧化碳減排量,鼓勵公眾積極參與減碳行動。百度建立綠色數據中心,降低算力能耗,減少總算力碳排放量。
2021年12月17日阿里巴巴發布的《阿里巴巴碳中和行動報告》提出三大目標:不晚于2030年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不晚于2030年實現上下游價值鏈碳排放強度減半,率先實現云計算的碳中和,成為綠色云;用15年時間,以平臺之力帶動生態減碳15億噸。同時,阿里巴巴也是國內首家發行綠債的科技企業。在能源使用上,阿里巴巴承諾自2030年起云計算電力供給100%采用清潔能源;在2030年前,實現全球范圍內生產及運營所需電力達到100%碳中和。
根據阿里巴巴近日發布的《2021可持續發展債券(一周年報告)》,2021年2月,阿里巴巴發行了為期20年的可持續發展債券,所得款項凈額約9.87億美元。目前,該資金已全部用以支持12個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相關項目,覆蓋了能源效益、綠色建筑、新冠肺炎危機應對等領域。
騰訊最早提出碳中和時間表,2021年1月就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并在當年12月提出將于2030年實現集團層面的全供應碳中和。與阿里巴巴不同,騰訊圍繞降低數據中心能耗和城市智慧交通進行相關賦能。2021年4月,騰訊成立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并專門設立了“碳中和實驗室”,此后該實驗室還推出以“碳中和”為主題的科普游戲《碳碳島》。
2021年6月,百度集團公布了“碳中和全景圖”,宣布2030年實現集團運營層面的碳中和目標。“實現集團運營層面的碳中和目標參照《溫室氣體核算體系》范圍一、二類型,以運營控制權為計算邊界依據。”百度集團相關負責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范圍一類型的排放是指公司的直接排放。范圍二類型的排放量超出公司直接控制范圍,比如從公用事業公司購買的電或熱相關的排放量。范圍三類型的排放包括公司購買產品的“上游”產品有關的排放以及與其銷售產品消費有關的“下游”排放。
百度實現碳中和目標主要通過六個路徑:數據中心、辦公樓宇、碳抵消、智能交通、智能云、供應鏈。最引人關注的是,百度提出通過智能交通“構建全鏈條減碳技術”路徑,助力全國道路交通碳排放量減少。
同年6月,360數科發布《2021碳中和計劃》,承諾自今年起逐步實現運營排放的碳中和,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其自身業務及其客戶活動的溫室氣體凈零排放。360數科將通過四步走戰略,第一步,開展碳盤查。以2020年為基準年,在對年度碳排放量摸底的基礎上,有效識別減排措施并制定中和路徑。第二步,加強企業內部綠色治理。第三步,加大對綠色金融業務傾斜,探索林權抵押貸款。第四步,完善碳普惠,設計“綠色金融”產品。
京東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量與2019年相比減少50%。與此同時,到2030年,京東還將聯合合作伙伴搭建全球最大的屋頂光伏發電產能生態體系。2020年底,率先提出環境目標“京東物流在2030年實現范圍一到范圍三絕對減排50%”。業內人士認為,京東的優勢在于,首先它具有典型的自營電商平臺屬性,對自身供應鏈的掌控力更強,而且京東物流是國內首家加入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的物流企業。
晏路輝表示,碳中和將會為中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信息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融合將會成為發展的重要趨勢,互聯網企業通過數字技術更加積極擁抱傳統行業,分析優化減排實踐方案,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企業在實現自身碳中和的同時,也應當兼顧社會效益,通過技術、資源、理念輸出賦能,推動社會整體碳中和的實現。
碳抵消仍為碳中和首選路徑
所謂碳中和,是指某個地區在一定時間內人為活動直接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與其通過購買配額、植樹造林等方式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實現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企業對于碳中和行動的認知仍在不斷摸索中,目前來看,碳抵消為互聯網企業的首選路徑之一。
根據《2021碳中和行動報告》,阿里巴巴的核心目標是在碳中和過程中實現自身的綠色轉型,將通過電氣化和智能化、提效減排、能源轉型以及碳抵消和碳消除這四種減排路徑來達成這一目標。
百度公布的碳中和目標的六種實現路徑其中第三條為碳抵消:對于難以實現零碳排放的運營領域,通過采取相關減排量措施進行碳抵消。
日前,有環保組織聲稱,包括亞馬遜、谷歌在內的跨國公司在碳中和方面發表虛假和誤導性聲明,而非立即采取有意義的舉措削減溫室氣體排放。其中的一個備受質疑的地方就是,這些企業嚴重依靠彌補而非削減碳排放。
有研究報告指出,部分企業的碳中和目標出現依賴碳抵消和碳移除等非直接減排路徑,全社會碳匯資源有限,以及碳移除路徑復雜尚未有成熟的技術應用案例,互聯網科技企業相對減排負擔小,應首先考慮直接減排,避免出現依賴碳抵消和移除等方式。
在晏路輝看來,需要讓企業意識到,減少碳排放的本質也是在減少運營成本。而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也都是抵制簡單粗暴的花錢來實現碳中和的方式,更多鼓勵和引導企業首先盡可能減排。如果企業嚴重依靠花錢彌補而非削減碳排放來碳中和,可能會對企業品牌造成損害。
上述研究報告認為,部分頭部企業(例如騰訊)僅提出模糊計劃,缺乏碳中和行動的路線圖和具體實施規劃,口號大于行動。大部分互聯網科技企業碳中和目標承諾不夠完整,往往缺乏范圍三,對于涵蓋電子商務、物流等業務類型的互聯網科技企業來說,范圍三排放往往是其最大的排放源,是企業減排需要首要應對的關鍵環節。針對已經具備范圍三減排目標和承諾的企業,企業往往會趨于避重就輕,選擇碳排較小的業務部門和類型進行減排,而忽略了與能源、交通以及制造等相關的碳排較大的業務類型。部分企業缺乏100%可再生能源目標。互聯網科技企業尤其是涵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據中心)業務的企業,能源消耗增長巨大,向100%可再生能源轉型是其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路徑,不可或缺。
互聯網企業主流的碳中和還有哪些主要路徑?對于企業碳中和路徑,碳阻跡提出了CREOS方法論,即計算(Calculating)、減少(Reducing)、帶動(Engaging)、抵消(Offsetting)和傳播(Spreading)。
晏路輝解釋道,企業實現碳中和首先要計算清楚自己各個維度的碳排放。在找到核心的減碳環節和空間后,并結合行業的業務形態,尋求減排效果明顯或潛力巨大的技術方案,盡可能減排。對于不可避免的碳排放,通過減碳項目或碳匯項目實現抵消。除自身減排外,企業還可以帶動生態伙伴一起參與減排行動。對于一些企業,他們的帶動碳減排甚至超過自身產生的碳排放量。最后,既然碳中和已成為確定的趨勢,企業應以終為始,趁早行動,以此贏得最佳傳播時機和品牌影響力。
(作者:李德尚玉,任怡 編輯: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