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障礙對老人的影響有多大?以往我們或許并未多加關注,但自疫情開始,在出行、就醫等方面新增的各種限制成為阻礙耳背老人出行的一道道“關卡”,引發一系列新聞頻頻登上熱搜,大眾對此有了更多的認知。
“老奶奶,疫情期間進醫院前要先做核酸~”
“什么?醫院要干啥?”
“進醫院要做核酸”
“做......做什么酸?”
這是最近在某醫院門口,耳背奶奶與某醫院工作人員的一段拉扯對話。整個對話中老人始終處在云里霧里、摸不著頭腦的狀態,很難完整地聽清楚一句話。
對此有人提出疑問:為什么這個耳背奶奶只能聽清一半呢?這種交流中的“選擇性耳背”表現,是一種常見的老年人聽力衰退現象,即有時候能聽清聽懂、有時候卻不能的狀況。
令人頭痛的是,許多出現“選擇性耳背”的老人對自己的聽力狀況顯得不以為意,以致于在被建議佩戴助聽器時第一反應“我又沒聾,不需要戴助聽器”“只要你大聲點我就能聽清”......
然而他們是否真的對自己的“選擇性耳背”毫不在意?據調查顯示,老人拒絕助聽器的原因多樣,除“無法接受自身聽力下降”以外,“佩戴體驗不佳”“價格昂貴”也是老年人不愿佩戴助聽器的兩大重要因素。“戴上又吵又聽不清楚”“噪音太大了刺耳朵”“好點的助聽器上萬塊,費那錢干啥?”……這些都是出現耳背的老人對使用助聽器的真實感受。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老年群體是聽力損失中最大的群體,全球65歲以上老年群體有近1/3患有聽力障礙,在中國約有6000萬的60歲以上老人患有聽力損失。
一邊是傳統助聽器良莠不齊的市場反饋,另一邊是龐大的聽障人群體對高質量助聽設備的迫切需求,這無疑對各品牌研發出性能優越且普通人也能消費得起的助聽產品提出了更高要求。
為給廣大消費者提供更多優質聆聽新選擇,原創輔聽耳機品牌音科思集結海內外優秀科研人才,潛心研究推出面向中度及中重度聽力損失人群的風箏Kite高智能輔聽耳機。相比于傳統助聽器,風箏Kite高智能輔聽耳機以仿腦生物工程技術實現的智能降噪為獨特優勢,以自聲減弱、藍牙耳機模式等功能為亮點,其降噪效果按行業標準PESQ測試,能有效降低嘈雜環境音,讓目標聲訊更清晰,并能通過個性化聲音補償滿足用戶不同場景下的聽音需求。
此外,風箏輔聽耳機還可連接音科思自主研發的專業級聽力測聽APP“音唄”,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雙耳聽力檢測,智能補償聽力受損的頻段。在外形上,時尚便捷的頸掛式設計巧思讓用戶擺脫“聽障”“耳背”標簽,重拾自信心,真正做到科技感、舒適度、人性化的兼顧。
一直以來,音科思始終以專業、卓越、讓音頻技術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為目標,不僅專注于音頻科技研發,深耕輔聽產品及輔聽解決方案,助力聽力健康行業發展;還曾多次開展音科思公益行,為社區居民提供愛心聽力檢測服務;邀請知名聽力康復醫學專家、教授蒞臨考察,就國內聽損人群健康狀況、助聽器行業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探討;溫暖亮相中國國際老齡產業博覽會,讓高性能、高性價比輔聽耳機走進大眾視野,讓更多聽損用戶受益。
第23個全國愛耳日,音科思繼續攜手社會各界共同踐行“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通過聽力知識科普、有獎互動等一系列活動(可關注音科思微信公眾號參與),呼吁更多人關注聽力健康,搭起溫暖溝通的橋梁,為聽損老人重新打開美妙的聲音世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