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游戲
游戲開始。
這次屬于你的角色。
不是騎士、不是將軍、也不是國王,而是一個命運悲慘的普通人。
父親沉迷賭博,在欠下巨額債務后離家出走,只給你留下一位重病臥床的母親,還有一個正在上學的妹妹。
面對這樣的生活,你該如何繼續?
這個聽起來相當悲慘的背景故事設定,就是近期在steam試玩上線的國產大作:《大多數》。
“大多數”三個字,似乎也喻指著現實中的大多數。
沒有光鮮亮麗的生活,只有黯淡無光的現實,這就是人類社會中的大多數。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顯示,2020年,全國擁有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口占比34%,初中及以下學歷占比66%。
在剔除幸存者偏差和互聯網光環效應之后,在冰冷的數據面前,我們才能無限接近一個真實的現實世界。
游戲開局任務。
還在上高二的你,接到了一條來自催債人的短信。
你需要在一個月內連本帶利,償還父親欠下的高利貸13000元,也只有這樣,你的媽媽和妹妹才能確保人身的安全。
別無選擇,你的人生只剩下輟學打工。
坐著長途巴士進入一座陌生的大城市,當走出擁擠的車站后,許多熱情的大媽就會圍上來,親切地詢問你是否需要住宿。
在你面前有兩個選項,免費的多人間或者40元的單人間。
口袋里只有51塊錢的你,似乎也只能選擇擁擠臟亂的多人間。
進入人才招聘市場,對于急需用錢的人來說,日結的臨時工會是最好的選擇:
工地搬磚、洗車養護、裝扮玩偶、電焊工、大件搬運……
對于沒有背景,沒有學歷,沒有技能的普通青年來說,“搬磚”不是互聯網上的自我解嘲,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困境。
“工地招搬磚工,一班一結賬,一班5小時,每小時18元,小心受傷!后果自負!”
一道數學題:5 x 18 = 90。
將一摞摞磚塊運上起重機,在長達5個小時的機械重復之后,按道理,你將會得到90元的報酬。
但當大腹便便的包工頭走過來后,只給你扔下了一小把零錢,數過之后,你發現總共只有60元。
包工頭輕蔑地說道:
“新來的吧,工地有工地的規矩,第一次來工地的就要收手續費,這次收你30不算多了。”
在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如果你想爭辯反抗,只會白白地挨上一頓拳打腳踢。
當你拖著傷痕累累的身體,回到了免費住宿的多人間后……
打工的第一天,結束了。
除去兩塊錢的創可貼,你總共賺到了58元,距離本月還錢的目標還剩12942元。
這就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現實主義游戲《大多數》。
有人評論說:“現實生活中當孫子,游戲世界里繼續當孫子(捂臉哭)。”
很扎心,卻很真實。
比起《英雄聯盟》里的“最強王者”,《絕地求生》里的“大吉大利,今晚吃雞”,《大多數》只是一款埋藏著諸多辛酸的“社畜模擬器”。
從邏輯上來看,這似乎更像是一個“反游戲”。
它沒有創造超越當下的虛幻價值,而是依靠復刻現實而尋求樂趣。
2
人性
人性是什么?
馬斯洛將人性的需求層次進行了清晰分割,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到最高的自我實現需求依次排列。
即使對于生存在社會最底層的人來說,人性依然充滿著五彩斑斕的需求。
在《大多數》中,有這么一張個人情緒表:
平靜還是憤怒,開朗還是抑郁,自信還是自卑,這些關鍵的情緒表現,都直接影響著你的生活狀態。
當然,為了瘋狂地掙錢,你可以吃最差的食物,住最亂的房子,干最苦的工作,但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內心不斷積累的抑郁和自卑。
長此以往,在你還沒有攢夠錢時,就會因為多種疾病纏身、喪失生活理想,最終不得不直接Game over。
現實,總是喜歡暴露殘酷的本色。
但無論生活如何落魄,“大多數”依然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他們需要平靜、開朗、自信的情緒滿足,也需要自我的釋放和娛樂的需求。
在《大多數》里,想要維持樂觀心態的辦法還有很多,你可以去和朋友吃飯,去跳廣場舞,或者找人聊天等等。
也只有在不斷社交的過程中,才能滿足馬斯洛第五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大多數》由“U.Ground Game Studio”研發制作,這個成立于2020年的工作室,團隊核心成員是1d和雜草。
2010年左右,1d作為在校大學生,曾前往廣東中山市的某代加工工廠實習。
在那段時間里,他和工人們同吃同住,一起打工一起下班,也正是這段特殊的生活經歷,讓他發現了生活中看不見的“大多數”。
這些人付出的很多,得到的很少,但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雜草表示,“大多數”是我們身邊很近又很遠的一群人,但他們卻對我們的生活無比重要,比如快遞小哥,外賣員,維修工人等等。
為了讓更多人“看見”生活中隱身的大多數,體驗他們真實且艱辛的生活,于是便有了這款游戲《大多數》。
在游戲里,許多情境的設置都取材于真實的社會事件。
比如,當你前往人才市場的技能培訓點,會看到這樣一份筆試考卷:
第一題:1-2=?
China的中文是什么?
請按順序寫出26個大寫英文字母?
這些看似近乎是常識的問題,在真實招工過程中,有大約40%的人最終成績不能及格。
在很多人的世界里,還沒有關于負數的基本概念。
而關于26個英文字母大小寫和中文助讀表格,則是在各大招工群里不斷流傳的硬通貨。
國內許多工廠在入職測驗時,都會進行英文字母的考試。
為什么?
因為識別產品組件、操作機械設備、識別產品條碼,以及倉庫區域劃分等等流程中,都需要操作者通識26個英文字母。
在國際學校的教室里,這些是三四歲孩子的學齡前課程,但在工廠面試的隊伍里,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許多三四十歲的農民工。
他們拼命背誦,努力拼寫,把C讀成“司儀”,把W讀成“答不留”,把Q讀成“可優”,只為換回一份維持生活的薪水。
這個世界以富有和貧窮作為標準,將地球上75億人口分為極少數和大多數。
但無論高貴或卑賤,他們都有著相同的人性。
盧梭在《愛彌兒》中這樣寫道:
“各種身份的人都是一樣的,富人的胃也并不比窮人的胃更大,主人的胳臂也不見得比仆人的胳臂更長……天生的需要,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滿足需要的途徑,人人也都是相同的。”
3
現實
回到現實。
屬于你的社會角色,又會是什么?
工人、藍領、白領、精英、領導、藝術家……
這個世界上的社會身份千差萬別,但對于歡樂與悲傷的情緒感知,卻都近乎一致。
一個乞丐丟了10塊錢,一個富人被罰了10億元,對他們來說都是晴天霹靂,沮喪和絕望也不會因此增加一億倍。
同理,快樂亦然。
在上線九周年的時候,快手曾經推出過一支宣傳片:《看見》。
演講者黃春生,網名“冬泳怪鴿”。
世界上喜歡冬泳的人很多,但像黃春生這樣游出名的人卻不多,因為他總喜歡對著鏡頭大喊一句:
“堅持才是勝利,加油,奧利給!”
現實中的黃春生,家中除了年邁的父親,還有一個患有腦癱、生活起居無法自理的弟弟。
日子過得艱難,但他依然積極樂觀,一句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奧利給”,意外地帶給了許多人以歡樂和勇氣。
就像他在《看見》中所說:
有人在大山里起舞,有人在菜地里高歌,有人潛入最深的海底,有人登上最高的山峰……
在這個短視頻的時代,越來越多的普通人擁有了媒介,獲得了與世界溝通的途徑。
抖音上,有人記錄著自己一邊蝸居網吧,一邊窮游中國,逐漸積累了上百萬的粉絲。
他們不再像過去的“三和大神”,沒有身份證、身背巨額債務、與家人斷絕往來、終日在網吧里流連忘返,最終與整個世界切斷聯系。
技術的普惠讓更多人受益,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不同的價值觀,都能在互聯網的舞臺上發生碰撞。
他們是熱愛唱歌卻總是跑調的“面筋哥”,是流落街頭的“國學大師”沈巍,是堅持3元一碗拉面的“拉面哥”……
他們也許并不富有,但他們卻活得快樂。
如果將人生只是一場游戲,即使有一天你被生活逼到絕境,但依然要記得如何快樂。
《大多數》告訴我們,如果一味只想快速掙錢,那么你很快就會Game over。
只有你能和生活不斷周旋,才會得到真正的游戲樂趣。
人生,就是這樣。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闌夕。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