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第九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近期在北京舉辦,人工智能機器人、生命體征監測設備等智慧養老產品備受關注。如今,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重,是我國當下及未來一段時期人口結構的基本國情。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2.64億人,“十四五”時期,這一數字將突破3億人,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在此背景下,發展智慧健康養老產業正當其時。
目前,市場上各種智慧養老產品加速涌現。工信部、民政部、國家衛健委共同印發的《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科技支撐能力顯著增強,產品及服務供給能力明顯提升,試點示范建設成效日益凸顯,產業生態不斷優化完善,人民群眾在健康及養老方面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穩步提升。但與此同時,老年人不會用以至于不愿用智能設備的問題依然存在。發展智慧養老,亟需補齊老年群體的數字短板,這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
政府層面,要運用好減稅降費、貸款優惠等工具,支持養老服務企業對適老化產品的研發投入,降低成本負擔,從供給側提高適老化水平。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數字權利的政策法規,通過網絡“清朗”行動,降低老年人因“觸網”陷入虛假詐騙等“坑老陷阱”風險。尊重老年人“數字斷連”的選擇,數字化只是可選項,并非唯一項,現場預約、人工窗口等服務渠道應予以保留。
企業層面,要重視老年消費市場,細化適老化產品賽道。現有適老化產品集中在醫療、康復、護理方面,銀發經濟與新業態融合發展方面仍有廣闊開拓空間。企業需深度挖掘智慧養老賽道,例如,開發老年線上娛樂社交、老年在線教育等產品,避免產品同質化。當下很多“銀發直播間”有很高的關注度,要充分發揮“銀發主播”對新產品、新業態在老年群體中的推廣帶動作用,把握好老年用戶流量。
社會層面,對于老年群體的“數字反哺”不應僅限于普及知識和技能,還要幫助他們了解互聯網文化,更好融入數字社會。各地要合理利用公共數字資源,“以小協老”提升老年人的數字素養,幫助他們實現數字時代的“再社會化”。只有全社會齊心協力,才能幫助更多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智慧養老邁向智慧“享”老。
(責任編輯:冀文超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