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日前,“微信刷掌支付接入北京大興機場線”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記者注意到,對于這類生物識別支付方式,目前外界的接受度有所不同。那么,這種只要伸伸手就能買單的支付方式,其安全性到底如何?未來發展前景究竟又有多大呢?
“真好!手機沒電也不耽誤買買買”“伸手就能完成支付,看來真要剁手了!”“手機支付也挺方便,刷掌大可不必”“安全性到底怎么樣?會不會更容易隱私泄露?”……
(資料圖片)
社交平臺上,網友們對于刷掌支付態度不一。不過,作為一種新型支付方式,外界最關注的便是其安全性。
對此,寶付高級金融產品總監劉忠璞5月2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刷掌支付這類手脈識別支付方式,是指通過人體手掌靜脈血管分布圖作為生物特征識別,這個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且不會像指紋一樣外顯且容易復制,因此,從技術的角度上來講安全性比較高。
據悉,目前生物識別支付方式除了手脈識別,還有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其中,人臉識別一定程度上易被偽造且對外部條件要求很高;虹膜識別對角度、光線要求比較高;指紋識別有被偽造的風險。而手脈識別范圍廣、復制難度大,無接觸就能完成,有一定的技術優勢。
那么,刷掌支付這類新支付方式未來發展前景又有多大,能否實現大范圍推廣?
“本質上,刷掌支付跟刷臉支付沒有任何區別,它都是利用生物識別技術完去完成移動支付?!辈┩ㄗ稍兘鹑跇I資深分析師王蓬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當前的發展來看,其并不具備大范圍推廣的價值,因而不會像移動支付二維碼掃碼這類得到迅速普及。
在王蓬博看來,導致刷掌支付很難大范圍推廣主要有以下多方面因素。
首先,移動支付黃金發展期已經過去,在用戶習慣已經固化的當下,新型支付方式很難推廣,比如前些年刷臉支付最終也沒有掀起大“水花”。
其次,刷掌支付并沒有改變移動支付結構,反而在便利性上比掃碼支付還要差一些,特別是等待審核的流程。并且,刷掌支付使用人群和覆蓋場景還是不夠充分。
王蓬博還指出,如果想要大范圍普及,還需要對支付系統進行改造,這種大范圍的改造工程和現在的整體經濟情況可能相悖,因而騰訊此次推出刷掌支付更多可能只是一種嘗試。
劉忠璞亦認為,手脈識別在未來市場推廣仍然還存在一定難度。一方面是市場教育過程比較漫長,之前人臉識別推廣的效果并沒有達到預期;另外一方面手脈識別需要專門的設備,商戶需要負擔額外的成本,商戶積極性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即便是普通C端用戶,對于個人隱私也更加重視。以乘地鐵為例,刷掌支付與刷卡支付相比,前者需要用戶進行更多的準備工作,如注冊、開通等,且需要用戶在手掌上注冊掌紋信息,使用起來可能便利性不夠,并且對于用戶隱私保護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
“新支付方式推出被外界質疑很正常,因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應用場景證明該項技術的可行性。”劉忠璞建議,推廣還是要找準細分場景,先在小范圍內獲得客戶認可,再推廣到更多領域。比如,可以先嘗試在安全認證、用戶唯一性識別、用戶隱私授權等場景先行使用,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在此基礎上擴大手脈識別技術的應用范圍。新興技術最難的是商業化的過程,不妨給新技術一點時間讓市場來說話。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