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的云南是什么樣的?是霞蔚云蒸、大河滾滾的峽谷奇觀,是靈秀壯美的雪山湖泊,還是高山駢列的叢林古道?是1.7萬多種高等植物生長之地、1737種脊椎動物的棲居樂園、全球36個物種最豐富的熱點地區之一,還是我國重要的生物多樣性寶庫?
作為云南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森林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庇護。近年來,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云南在森林保護和恢復上不斷加碼。“十三五”期間,云南省林地面積增加到4.24億畝,森林蓄積量增加到20.6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5.04%,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雙增長”。
亮眼的“成績單”背后,離不開政府的倡導支持和民眾生態意識的覺醒,與此同時,前沿信息技術在提升管理智能水平、改善林業治理方式方面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
中國移動云南公司(以下簡稱“云南移動”)長期關注環境保護、降碳減排等公益領域,以數字化框架創建的多項智能信息系統推動自然生態保護,已經在云南各區域落地開花。特別是集成現代科技、空間監測數據、5G通信技術的多項數智化管理系統,已成為森林治理、動植物保護的新抓手,在筑牢祖國西南乃至東南亞生態安全屏障中貢獻著中國移動的前沿科技力量。
5G應用進階筑牢物種保護屏障
10月13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會場的云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廳,播放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的視頻,視頻里一只可愛的鼯鼠從樹上的木質巢箱里探出小腦袋,與前來參會報道的媒體記者隔屏“對視”,引來一陣輕輕的笑聲。
這是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和云南移動聯合打造的巢箱觀測系統采集到的一段視頻。搭建在樹上的木質巢箱,為動物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棲身之所,深受樹棲動物喜愛;布置在對面的全景多維攝像探頭,全天候“值守”,將往來動物的一舉一動全部收入“眼”中,并實時傳輸回研究所的數據“大腦”中。
科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強大支撐,基于5G的傳輸技術、人工智能的物種識別技術、大數據的深度挖掘技術等,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為把先進的信息技術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云南移動從“需”出發,補短板,解難點,因地制宜構建了多種解決方案,形成了異彩紛呈的“5G﹢”應用場景。
以高黎貢山為例,在這座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生命避難所的山脈,有將近6000種植物生長,有記錄的動物超過3000種,僅鳥類就有500多種。由于野生林木茂密、地勢陡峭崎嶇,護林和科考工作不但異常艱辛,效率也很難提高。
保護生物多樣性發展,認識和了解是第一步。云南移動保山分公司的何賢國介紹:“基于5G網絡,我們在高黎貢山布設了近100個全景攝像頭,加上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分析運算,配合可以在手機終端和電腦上使用的定位監測平臺,能夠全面采集動植物的生長和生活信息。”監測設備密集布設,覆蓋了百花嶺試驗區、青華海濕地公園和高黎貢山自然公園三個重要區域,擴展了觀測尺度,讓科研人員有了“千里眼”,減少了他們跋山涉水的艱辛。而5G網絡全年無休地將圖像、視頻、位置等數據實時回傳,觀測時間從點變為連續性的線,大大增強了研究實效性。
于森林管護而言,這套系統也增益不少。從事護林工作兩年時間的彭大周很高興地說道:“以往巡山看到從事違法活動的人員,通知增援時經常碰到位置信息難以描述的情況。現在好了,打開定位共享,又準確又快速,還可以把違法行為拍個視頻實時回傳,作為違法查處證據進行保留。”他補充道:“特別是在山里看到沒有見過的動物、植物,拍下照片,再把定位坐標傳到保護站,下次科研人員就能循跡找來。”
而在今年年初,一群“想出去看看”的野生亞洲象從西雙版納一路向北“逛吃”,成為年度“網紅”,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信息化技術為看象、追象、護象提供了更多元的方式。
云南移動西雙版納分公司與當地林草局合作,開展5G﹢野生亞洲象監控保護項目。通過與中國廣電合作共建的5G 700M網絡,結合云南移動5G﹢AICDE相關數字化技術優勢,構建了全國首個集野生動物保護、監測預警于一體的數字化、智慧化管理體系。
接入5G模組的600多臺紅外相機、20多臺攝像機,對監測點周邊情況進行實時監控,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突破單一影像識別瓶頸,使亞洲象識別率達到95%,大大高于白天約60%、夜間低于10%的人工識別率,處于業界領先水平。5G網絡將識別抓拍到的影像資料實時回傳到后臺,與全國林草大數據平臺對接,運用MEC、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分析處理,形成象群生活范圍、行動路線等數據,成為野生亞洲象科學研究的重要支撐。當定位分析出野生亞洲象行動軌跡與村民生活有所沖突時,后臺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并通過分布在8個鄉鎮、25個村委會的近200個智能廣播發出提醒。
“為了減少對生態的影響,也盡量不干涉象群的生活領地,我們沿著保護區外圍建設,使用了龍佰球天線和5G 700M基站擴大傳輸范圍。雖然增加了建設成本,但達到了既能采集內部信息又不破壞原始森林的目的。”云南移動西雙版納分公司項目負責人夏彪娓娓道來。據他介紹,自2020年3月項目完成第一期建設以來,平臺共采集到60余萬個影像文件,其中野生亞洲象影像文件有5萬多個,為后續進行野生亞洲象的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珍貴資料。當年人象沖突事件較往年減少了約30%,減少財產損失至少3000萬元。
除了珍稀動物保護之外,云南移動亦在珍稀植物保護方面提供著不可替代的5G應用解決方案。
迪慶獨克宗古城西山巔百雞寺院內,7棵樹齡超過200年的方枝柏,像是有生命的文物,靜靜地見證著歷史。云南移動香格里拉分公司為它們建設了5G智能化管理平臺,通過“物-環境”聯動的監測設備,實時提供著大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日照時數、土壤溫濕度、光照度、總輻射、紫外線、土壤pH值共計9項數據;熱感攝像系統將周邊環境的熱感數據傳回指揮中心,防止火情發生,用科技守護古樹的“健康長壽”。
從可愛的高黎貢山鼯鼠到“萌翻”全世界的出游大象,再到7棵樹齡加起來接近1500歲的長壽古樹,云南移動利用自身信息化優勢為動植物保護構筑了堅實的智慧保護墻,打造了企業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智慧樣本。
管理模式智能化守護綠色風景線
2021年5月9日11時14分,大理州大理市灣橋鎮灣橋村大沙壩山發生森林火情。接報后,大理市防滅火指揮部立即啟動應急處置預案,調集專業撲火力量趕往現場開展撲救工作。5月10日6時40分,火災明火全部撲滅。
高效處置的背后,既有科學調度、干群配合的力量,也是消防指戰員不畏艱險、齊心協力的功績。與此同時,能夠第一時間發現火情,無疑也為災情控制和及時處置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云南移動大理分公司在大理全州布下的194套熱成像監控設備,承擔起“電子哨兵”的職責,幫助此次火情早發現早處理。
云南是森林火災高發省份,災情發現和快速統計分析一直是整個森林防火工作的短板,同時護林員隊伍的管理也相對滯后于其他工作環節。針對這一現狀,云南移動研發了包含森林防火信息化系統和護林員管理系統的智慧林業管護平臺。以視頻監控為主,融合衛星監測、航空監測、人工巡護,構建“空天地人”立體化的森林防火預警監測體系,同時結合林業大數據分析,實現森林生態環境綜合保護工作的分級監控、統一管理,一舉破解森林監督難、護林員管理難、應急保障難三大難題。其中“林火自動探測系統”被國家林業局科技司鑒定評價為“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20年,大理州作為云南省試點州市,由云南移動大理分公司為大理州林草局提供技術服務,率先建設森林防火信息化項目。通過省、州、縣互聯互通的網絡傳輸系統,建立起集林火監測、應急處置、森林防火等日常業務于一體的管理平臺;針對全州各重點保護區域以及森林火災易發、頻發區域,建設了監控半徑為5公里、10公里的前端監控194套,遠程應急廣播45套,有效監控覆蓋率達到65%左右,形成了廣覆蓋、全天候、高精度、智慧化的林火監測系統。
每個前端監控探頭均配備了可見光、熱成像傳感器,每15~30分鐘就自動對監控區域巡航監測一周。即便相隔數公里之遠,無論是焚燒秸稈、生火做飯還是其他野外用火,只要在有效監控范圍內,僅1平方米大小的火源都逃不脫它的“慧眼”。而自動定位功能把定位精度縮小至誤差不超過50米,大大提高了防護人員現場查處的效率。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整個監控系統中最關鍵的核心技術——準確定位。與常規測距方式不同,該系統通過更智能化的三維地理信息空間分析,既解決了攝像機難以搭載遠距離測距設備的痛點,位置描述也由一個面精確到更小范圍的一個點。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云南移動重實效、講創新的科技研發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云南移動的助力下,越來越多的地區實現了森林環境監測、保護和管理的智能化轉型升級,信息傳遞“零距離”,指揮調度“面對面”,一座座青山、一道道綠色風景線被精心守護。
據了解,云南移動在楚雄州建設了11個指揮監控中心,搭載前端473個高速紅外球機和89個雙光譜林火測云臺,智慧林業管理覆蓋全州九縣一市、103個鄉鎮。在曲靖,該項目已進行到第二期,覆蓋了全市9個縣(區)和2個林場。在麗江、在玉溪……云南移動智慧林業項目已成為全省森林資源一道堅實的“安全防護墻”,除了減少火災破壞,對防止盜伐盜獵、優化旅游資源、改善綜合環境以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數據技術迭代賦能森林防火
在科技的演進中找尋更優方案,為高效解決問題拓寬路徑,這是信息化發展帶來的機遇,甚至是福利。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引發了數據的爆發式增長和大數據浪潮,推動大數據應用成為助力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如何將大數據廣泛應用于林業系統信息共享、業務協同、林業資源監管、遠程診斷、應急指揮等方面,以實現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提升?
云南移動為防止“人為火”專門開發的管控系統“森林防火小助手”,就是其中一項具有前瞻性的嘗試。
“請掃一下‘防火碼’智能小程序,做好登記再進林區。”國慶假期,在大理蒼山旅游景區,工作人員對進入的車輛及人員一一進行掃碼登記。沒有繁瑣的流程,游客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中簡單點擊幾下,僅僅十幾秒的時間,聯系方式、位置信息等數據即刻接入后臺,既不需要費時費力逐一登記,又保證了信息的安全、準確,還可以實時更新。
據了解,該系統采用微信小程序的形式進行掃碼展示,形成統一的大數據管理監控平臺,提供給地(市)、區(縣)和站點卡口機構進行層級管理。管理平臺依據地圖多模式展示,形成準確的行為軌跡流動畫像,結合林區各項數據,經追蹤、運算、分析,及時發現安全隱患。發現的問題通過5G智慧云喇叭、電子圍欄等物聯網設備以及大數據位置短信等,毫秒之間便實現了定位預警、精準播報。
云南移動集團客戶部的李昆霖介紹:“這套系統首先解決了人和車輛行動軌跡難以監控的痛點,從長遠來看,沉淀下來的數據不僅能應用于森林管護,也為其他相關部門的有效決策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依據。”
除此之外,這套系統還是一個科普防火知識的便捷平臺。從收割防火、運輸防火到儲存防火,上面的內容不但根據季節的變化加以調整,還緊密結合村民的工作和生活。以小程序近期更新的界面為例,豐收主題的背景,加上秋季收割的防火知識,應景又實用,得到了不少村民的好評。
李昆霖介紹,自去年3月在大理市上線使用后,云南移動“森林防火小助手”已先后推廣至昆明、保山、麗江、西雙版納等多個州市,覆蓋了全省2000多個林區進出卡點。有了這套系統的介入,以往增派人手支援森林防火工作的情況得到了極大改善,有效減輕了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特別是通過小程序定期的科普宣傳,當地群眾提高了森林防火意識,不僅自我約束,甚至還能做到監督他人,從根源上減少了災情發生的可能。
事實上,“森林防火小助手”只是一個縮影,隨著數據應用模式不斷創新,云南移動已形成一批創新性強、可復制的大數據典型應用場景和解決方案。在云南移動的助力下,大數據打破智慧感知、智慧管理、智慧服務的屏障,正在“擁抱”更多場景下的每一個“我”。
生態文明建設不僅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企業乃至全社會各方的合力。在具體行動中,科技創新的力量不容小覷。事實上,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數字化與智慧化也逐漸成為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云南移動通過更清晰智能的數據分析、管理及預測,正在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插上高效、智慧的“翅膀”。(倪婷 杜忠恒 李立峰 袁玲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