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長春出發一路向西,車窗外的風景由遼闊的黑土平原逐漸變成草原、山丘;從東方欲曉的清晨開到烈日當空的中午,才走進了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邊昭鎮鐵西村的地界。
二十大召開前夕,即將迎來豐收的邊昭鎮喜氣洋洋。
擺“擂臺”讓農民眼見為實
“二叔再拿幾塊牌子過來,千萬別弄錯了。”說話的是個青年漢子,高挽著袖口,青灰色的鐵锨映著陽光一閃一閃,將一塊寫有“農玉719”字樣的牌子砸在一壟玉米前面泛白色的土中。
從鐵西村村口望去,這樣的牌子足有幾十個,隊伍“站”得整整齊齊,像體育賽場上的引導員——每一位“引導員”代表著一個玉米品種。
“這是個‘擂臺’呢!”青年漢子放下鐵鍬,拍了拍身上的土,一邊招呼著過路的村民,一邊向記者介紹情況。他叫王野,是吉林大學的一名教師,也是鐵西村駐村第一書記。
擺出這座“擂臺”的,是吉林大學植物學院教授、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崔金虎。屈指算來,這是崔金虎扎根這片鹽堿地的第五個年頭。
鹽堿地,像疥癬一樣侵蝕著土地,困擾著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民。土地貧瘠,天公也不作美。當地有句順口溜說——在吉林白城風最大,“一年刮兩場,一場刮半年”;在白城通榆風最大,“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長期干旱的氣候條件和東堿西沙的土壤條件,導致農作物產量低,旱災、風災等自然災害造成減產和絕收的情況司空見慣……于是,不敢投入、廣種薄收、靠天吃飯成了當地農民過去主要的耕作模式。
讓農民眼見為實,是崔金虎擺下“擂臺”的初衷。他帶來了水肥一體化、玉米密植抗倒高產栽培等多項技術,讓科技成果看得見、摸得著,幫助農民脫貧奔小康。
“嗯吶,這是好莊稼!”68歲的村民谷建加路過村口,順手幫著干了些活,不時看著莊稼感慨道。“今年年景好,我家也豐收,但人家這一坰地至少多收六七千斤,趕來年咱們也進合作社!”
在“不毛之地”捧起中國飯碗
同樣豐收的,還有大豆。初秋的通榆,大豆田里一半金黃一半翠綠。陣陣微風拂過,成熟的豆莢碰撞出嘩啦嘩啦的美妙響聲,“飄入”人們耳中。在村民聽來,只怕仙樂齊鳴也不過如此。
吉大豆19豐收了。這是吉林大學植物科學學院王慶鈺教授團隊多年培育研發的大豆新品種,去年三個測試點平均公頃產量7200斤,今年更是達到7500斤,遠超當地平均水平。
玉米、大豆只是吉林大學發揮智力密集優勢,全力支持科技專家、科研團隊走進定點幫扶縣,積極推動優秀項目成果轉化的縮影,吉林大學定點幫扶工作也先后受到中央部委的點名表揚。
從過去八百里瀚海的貧瘠土地到如今畜牧業、農業的興旺發達,扎根通榆、把論文寫在這片土地上的科研人員還有許多。“張福鎖院士的科技小院、中國農業大學、省市農業科學院、吉林農業大學……”說起科研人員對通榆進行幫扶的成就來,畢見波滔滔不絕。他是通榆縣新洋豐現代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土生土長的通榆人。他親眼見證了科技給這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帶來的變化。
如今的通榆,在“不毛之地”上捧起了中國飯碗;新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縣內白色風機林立,風電產業園內塔吊不停裝卸,建設項目正加速落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幾年間,通榆從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一躍成為區域強縣,實現了從深度貧困到鄉村富美、從農牧業大縣到工業強縣、從縣域發展“跟跑”到“領跑”的三個跨越。在白山松水間持續激發蓬勃力量,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開啟新征程。(湯文庭 楊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