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鄉村振興離不開產業發展,因此,選擇一個適合的產業則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廣安市鄰水縣觀音橋鎮六合寨村通過引進業主,選育并發展當地原有枳殼中的優良品種,不僅讓原本即將泯滅的枳殼產業換發出新的生機,更讓小枳殼成為助農增收的大產業。
眼下正是枳殼成熟采摘的時節,在六合寨村中藥材種植基地里,村民們正抓緊時間,采收基地里最后一部分枳殼果實。而在不遠處的枳殼加工廠里,成熟的枳殼果實通過自動切片機從中間一分為二后便平鋪在烘干架上,再推入烘干房烘干后便可成為中藥材原材料,裝袋之后即可銷往市場。可早在幾年前,當地村民幾乎誰也沒想到,這個沒人要的“酸果果”,居然還能再次變成錢。
村民將切好的枳殼果實平鋪在烘干架上? ??
據了解,觀音橋鎮早在6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枳殼,并將之作為當地的經濟收入來源之一,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枳殼產業逐漸荒廢。2014年,返鄉創業的羅超發現這里的枳殼品質相當不錯,便用了幾年時間,一邊發展黃精、瓜蔞等中藥材產業,一邊選育枳殼優良品種,并最終成功選育出“蜀枳一號”這一優良品種。
“我們種植的‘蜀枳一號’是我們公司與重慶市中藥研究院、成都大學通過多年選育出來的優良品種,這個品種適應性和遺傳穩定性比較好,有效成分比較高,它的經濟價值相對于其它品種比較好。”四川蜀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超表示。
2022年,羅超不僅將原有基地的瓜蔞全部換種成枳殼,還在原有基地旁邊,新承包了近千畝土地,共計發展了2000畝左右的枳殼產業,種植枳殼11萬余株,進入投產高峰期后可實現畝產值2萬元左右。
鄰水縣觀音橋鎮六合寨村村民劉代成說:“我最開始在這個基地上班的時候,只有十幾個人,現在基地也越做越大,來上班的村民越來越多,最多的時候有100多人,工資每天50~60元,一年下來可以掙1萬余元。”
通過基地帶動村民務工雖然能增加部分村民收入,可基地能招收務工的村民數量畢竟有限,為此,從中藥材加工廠建起開始,羅超每年都上門收購當地村民家里種植的枳殼果實,以便于重拾村民種植枳殼的信心。
鄰水縣觀音橋鎮二洞橋村村民謝仁富說:“我們以前種枳殼幾十年了,沒有收入,也沒管理,今年他們來收購,也有收入了,賣了3000余元,我們要繼續種下去,多掙點錢。”
“通過我們近幾年收購枳殼,周邊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地看到了種植枳殼的效益。接下來,我們一方面做好枳殼園區的管護工作外,另一方面積極帶動周邊老百姓種植枳殼,讓更多的人通過枳殼產業實現增收致富。”四川蜀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羅超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