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聯合推出“鄉村是座博物館”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128條,其中,我省古村鄉愁尋根之旅、魅力文化邂逅之旅、鄉村“森”呼吸之旅等3條路線入選。此次線路推廣堅持旅游為民、旅游帶動,以內涵豐富、類型多樣的線路產品更好滿足大眾特色化、多層次的旅游需求。
近年來,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各地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一批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旅游點已經形成,一大批農民吃上了“旅游飯”,鄉村旅游已經成為促進農業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動能。
但是,一些地方在發展鄉村旅游中,也存在只重視“顏值”、不注重文化內涵的現象。有的對本地旅游資源認識不足,在景點建設和項目開發上缺乏科學規劃,粗放經營,產品同質化嚴重;有的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就是要多栽花種草、“穿衣戴帽”,而對地方文化挖掘不夠、提煉不足,沒有把農業、旅游和鄉村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缺少有創意的文創產品,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不高,使得這些花費巨額資金打造的鄉村旅游項目缺乏靈魂,沒有持續吸引力,曇花一現之后,就門庭冷落車馬稀,有的甚至荒廢。這不是美麗鄉村建設想要的結果,違背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
出現這種現象,表面上看,是因為一些地方不尊重鄉村建設規律,急功近利,對鄉村資源進行簡單化利用,沒有認識到發展鄉村旅游是一個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過程,沒有挖掘出鄉村文化內涵,導致千村一面。深層的原因,是一些干部政績觀出現偏差,熱衷于搞些熱熱鬧鬧、花花草草、涂脂抹粉的表面文章,認為這樣資金投入少,“顏值”提升快,容易出政績。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浪費了資金、害了農村、毀了旅游。
文化內涵是旅游的靈魂和核心競爭力,缺少文化內涵的旅游是不可持續的,而鄉土文化就是鄉村旅游的生命線。鄉土文化包括傳統飲食、民風民俗、名人軼事、非遺文物等,通過物化、活化、產業化的方式,將鄉土文化挖掘展示出來,讓游客不僅能看還能聽,不僅能吃還能做,不僅能觸摸還能置身于情景之中。
青山綠水、煙柳畫橋、星空原野,蛙聲蟬噪、雞鳴狗吠……一個個村莊,就是一座座包羅萬象、異彩紛呈的博物館,承載著傳承農耕文化、留下鄉愁記憶的使命。鄉村旅游是一種依賴鄉村特色資源,感受和體驗鄉村文化的沉浸式活動。我國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傳統村落、文物古跡、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承載著鄉村文化,是發展鄉村旅游的重要依托。我省許多傳統村落集“紅古綠”于一身,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是當地獨特傳統文化的“博物館”,對于深度挖掘本土文化資源、打造鄉村旅游特色品牌,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鄉村旅游要融入文化內涵,需要政府部門加強頂層設計。要組織專家、學者和鄉土文化人才,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制定彰顯本土文化特色、體現傳統文化和現代理念有機融合的鄉村旅游發展規劃,把鄉土風貌、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需求有機結合起來,以文化內涵實現旅游的特色化和差異化。
發展鄉村旅游既要講“面子”,也要有“里子”。只有深入挖掘鄉村傳統文化內涵,激活鄉村歷史文化基因,設計開發出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旅游項目和精品旅游線路,讓鄉村“顏值”與內涵并存,才能讓人們真正感受到“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悠悠鄉風、濃濃鄉情,才能打造出宜居、宜游、宜業的秀美鄉村,給群眾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曹誠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