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黃金水道”的西江,是珠江最主要的干流、我國西南水運出海大通道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廣西境內最主要的河道。奔流不息的西江,在歷史的長河里托起了沿岸一座座城市。
(資料圖片)
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為充分發揮西江的黃金水道價值,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了打造西江黃金水道的總體目標。隨著西江的水運航道日益繁忙,也帶來了文旅振興的希望,廣西對西江生態旅游帶的打造推動了流域內城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如今,風光秀美的西江廣西段儼然成為一條生態環境優美、充滿人文魅力的黃金旅游帶。
規劃先導,高瞻遠矚
走進西江,錦繡風光無限好。既有“秀蓋南天”的貴港西山、玉帶繞城的“百里柳江”,也有令人嘆為觀止的摩崖石刻、三姐故鄉的最美歌圩……一個個景點就像一顆顆璀璨的珍珠,引得游人心向往之。
西江流域范圍主要包括柳州、梧州、貴港、玉林、賀州、來賓、河池等。2021年,廣西作出加快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文化旅游強區和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的決策部署,升級建設“三地兩帶一中心”文旅發展格局,西江生態旅游帶就是“兩帶”之一。
如何升級打造西江生態旅游帶?廣西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以西江國家風景道為核心,構筑綠色生態旅游廊道,做大做強西江沿岸生態旅游休閑產業集群,開發珠江—西江特色水上觀光旅游線路,打造民族文化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示范帶、中國水運旅游發展典范。這為西江生態旅游帶的發展定下了基調。
西江生態旅游帶作為推動珠江—西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抓手,既享有多重政策利好,同時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富集,具備在更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條件。今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印發《西江生態旅游帶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全面建立西江生態旅游帶協同發展體制機制,生態保護與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建成民族文化和嶺南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示范帶、中國水運旅游發展典范、國內一流生態休閑康養勝地、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樣板。
精心布局,修煉內功
“品一壺產自六堡山的好茶,近距離觀看六堡鎮黑石山茶廠的工人采茶、制茶技藝,感覺自己身心都被熏陶了。”隨著浩蕩的自駕游車隊緩緩駛出梧州六堡茶山景區,來自廣東的劉女士意猶未盡地感慨。
作為西江生態旅游帶的龍頭城市,梧州高度聚焦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不斷擦亮“嶺南風情”“茶船古道”“紅色搖籃”“名人文化”4張名片。202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與梧州市政府簽訂《打造西江生態旅游帶龍頭城市共建協議》,通過廳市共建模式,將梧州市建設成為面向粵港澳大灣區的廣西東大門旅游勝地,帶動西江沿江城市共同構筑綠色生態旅游廊道,著力打造多元化、國際性、全天候的黃金旅游帶和中國水運旅游發展的典型示范。
“西江生態旅游帶資源呈現‘綠’‘文’‘養’‘農’的特征,是西江生態旅游帶文旅高質量發展的信心所寄、底氣所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資源開發處處長郭勇介紹,接下來,當地將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著力豐富旅游產品體系,打造環大瑤山康養旅居、大藤峽—西山休閑度假、嶺南風韻文旅體驗、侗苗民族風情體驗、環大容山生態養生、山水人文慢活度假六大組團,積極開發“山水休閑”“民族風情”“嶺南印象”“健康養生”“紅色研學”“魅力鄉野”“史前探秘”七大主題旅游產品,推動傳統旅游要素從組合化向獨立化轉變,不斷優化旅游品質。
在此基礎上,西江流域各市積極推動文旅融合創新,實現產業提檔升級。通過“文旅+農業”“文旅+工業”“文旅+大健康”“文旅+體育”等,探索以保護為前提的生態資源價值轉化路徑,創新推動生態文旅融合發展邁向新階段,建設融合示范帶。
聯盟抱團,共謀發展
“同飲西江水 共筑珠江情。”今年暑期,廣西西江生態旅游帶宣傳推廣聯盟(簡稱“西江聯盟”)推介會走進廣州,貴港、柳州、梧州等7市以合力抱團營銷推廣模式,生動展示了西江聯盟7個城市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并針對廣東旅游市場特性,發布“清爽生態山水之旅”“酷玩一夏自駕之旅”“樂享野趣親子之旅”“醉美人文風情之旅”4條主題線路,邀約廣東游客向廣西西江生態旅游帶出發。
每年聯合開展旅游推廣是西江流域沿線7市抱團發展的規定動作。各地通過組建西江聯盟,對外統一聯合推介西江生態旅游帶文旅產品和精品線路,打響西江生態旅游帶文旅品牌形象。
乘眾人之智,用眾人之力。西江區域的協同合作,不僅在于統一品牌的宣傳推廣,也在于整體文旅發展的謀劃。郭勇介紹,西江流域各市將聯動協作,協同打造“西江山水”“嶺南印象”“民族風情”“健康養生”等主題旅游產品集群,促進內河、自駕、低空等特色旅游發展,推動開發西江畫廊體驗、嶺南文化體驗、多彩民族風情、長壽康養度假等精品線路,以交通為紐帶,推進旅游風景道建設,實現優質文旅資源有效整合,共建合作發展帶。
下一步,廣西將建立健全西江生態旅游帶文化和旅游聯盟聯席會議制度,定期溝通會商,協調解決文旅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協同謀劃布局基礎設施,形成合力。(中國文化報 記者郭凱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