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發生的非洲豬瘟對生豬產業造成了重大影響,也暴露出我國養殖短板。在沒有非洲豬瘟疫苗的背景下,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是防控非洲豬瘟的有效途徑。
2019年以來,針對生豬產能嚴重下滑、豬肉價格大幅上漲等嚴峻形勢,各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穩定生豬生產、保障市場供應的政策措施,逐步將生豬生產恢復到常年水平。
“2021年末,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已經恢復至非洲豬瘟發生前的水平,生豬價格持續走低,目前已經進入豬周期低谷。疊加玉米、豆粕等飼料原料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養殖行業陷入虧損狀態,我國養殖行業要從養殖大國往養殖強國邁進,生豬產業必須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全國人大代表、上市豬企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說。
秦英林建議,要加快生豬種業高質量發展。強化種豬育種創新,堅持自主創新,構建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現代生豬種業創新體系。鼓勵行業和企業更新育種理念,引導生豬育種企業根據中國市場需求,科學定義育種目標、選擇指數和育種方案,堅持培育更適合在中國環境下生產的品種或品系。加快良種繁育與推廣,加強現代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施生豬遺傳改良計劃,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提升核心種源自給率,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建議從國家層面系統謀劃,整合種豬企業,構建種豬大數據平臺;依托物聯網、云平臺和智能化等信息化技術手段,支撐生豬產業發展,監測種業發展動態,逐步完善優質種豬評價體系。
秦英林說,加快生豬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要用智能化養豬新模式,推進養豬業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對于生豬行業來說,豬周期4年周期是客觀存在的。面對豬周期,需要鼓勵行業通過技術創新,提高管理和生產效率,最終實現降低成本。(喬地 孫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