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傳承的力量》端午篇繼續行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學校體育藝術教育成果。節目將在6月14日當天播出,登陸教育部政府門戶網站、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央視頻可同步觀看。
感時懷古,撫今猶嘆。數千年歲月滄桑,端午節已延伸為與“龍文化”密切相關的節日。聞一多先生也曾將端午節稱為 “龍的節日”。這里面包含了濃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化自信,蘊含的是所有龍的傳人精神的延續。今天,穿越千古的荷風又起,一個與詩歌有關的節日——“端午節”,又在疏疏的“黃梅時節家家雨”中向我們走來。
此次《傳承的力量》端午篇,從悠揚凈美的詩樂舞《橘頌》到童聲陣陣的千人誦《離騷》,從手巧心靈的千年繩結到鑼鼓震天的龍舟賽事,從激情洋溢的《打龍船》到獨具特色的舞龍課間操……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在青春澎湃的中國校園得到傳承,在化繭成蝶中詮釋著初心與夢想,化作每一個人成長的力量。
秭歸縣三峽工程希望小學座落于屈原故里的屈原祠旁,為傳承屈原文化,學校編寫《屈原》校本教材,成立蘭蕙詩社,組建屈原文化社團。為了激發學生學習和了解屈原文化的興趣,學校將屈原作品《橘頌》改編創作為集詩歌、樂曲、舞蹈于一體的節目,充分挖掘端午節的文化根脈,展現新時代的節日氣息。
銅梁龍舞素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重慶市銅梁二中為了在傳承發揚民間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在2003年就組建校級龍舞隊,2009年,更是提出了“非遺進課堂,人人會舞龍”的建設目標。打造龍舞校本課程并組建班級、各年級、校級龍舞隊,開展舞龍課間操,讓學生們進一步感受非物質文化銅梁龍舞,以體啟智,以體育德。
四川省成都市海濱小學是成都市中心城區面積最大的單體小學。2010年,為了結合學校的“花樣跳繩”體育特色活動,構建了“手巧心靈,繩藝表達”特色繩藝美育課程。讓學生學繩的歷史、講繩的故事、賞繩藝作品、編繩的技能。讓學生接觸繩貼畫、繩結編制等,激發學生對各種繩藝技巧和制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傳承中國文化。
華中科技大學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促進交流為目的,打造推廣龍舟運動、傳播龍舟文化、弘揚龍舟精神和為校爭光的理念,于2012年3月,組建華中科技大學校龍舟隊。九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在組建龍舟隊的同時,每學年面向普通本科生開展與龍舟相關的6門公選課,積極打造龍舟文化工作坊,組建龍舟社團,建設龍舟文化傳承基地,參加國內外各類龍舟比賽。學校以多樣方式弘揚龍舟精神,實現自身價值,讓無數學子成為傳承龍舟文化中的一員。
“打龍船”是廣海地區800多年歷史的傳統歲時節令活動,為保護傳承“打龍船”文化遺產,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廣海鎮中心小學因地制宜,將這項臺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引進學校,并編寫了校本課程,形成了學校的特色。為激發學生傳承“打龍船”的興趣,2016年,學校編創《打龍船》舞蹈節目,組建打龍船舞蹈隊,以試驗班的形式穩步推進,最大限度地保留“打龍船”文化底色。
汨羅市正則學校位于端午源頭、龍舟故里——湖南汨羅。屈原的不朽輝煌給汨羅留下了巨大的物質和非物質的財富,因此學校也緊緊與屈原思想連結,在汨羅這個端午源頭,上千名正則學子誦讀《離騷》,把《離騷》讀給世界聽,讓世人在朗朗的誦讀聲中切身感受屈原思想的魅力。
傳播和弘揚舞龍運動,對振興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提高身體素質及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黔南民族師范學院在2013年將舞龍運動納入體育專業《民族傳統體育理論與實踐》《民族傳統體育競賽與訓練》特色課程教學當中。同時,面向非體育專業的同學開設舞龍舞獅運動選修課。通過舞龍課程的開設,擴大了受眾群體的規模,為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傳承的力量》舞臺上,每一所學校,每一位師生都不只是一個個體,而是全國萬千師生的縮影。他們各懷絕技,從四面八方而來,雖在講述不同的傳承故事,卻共同描繪著傳承的“力量”。我們感恩于每一位幕后傳承者,傾情于每一個校園接力人。在傳承傳統文化的道路上,他們是萬千燈火的化身,他們是充滿信念的勇者,他們是最美校園傳承人。
端午節,粽葉飄香,龍舟競渡,一段段動人的傳說故事,在這天跨越時空的桎梏,演繹著中華兒女深厚而堅固的民族氣節。端午節,傳遞著一位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品質,更將華夏英魂化身為龍,將頑強拼搏的偉大精神深植于每位中國少年的心靈熱土。這一天,中國少年們以各類活動為引,聆聽歷史的回聲,品讀民族情深與堅守。延伸龍的內涵,塑造龍的筋骨,賽龍舟、打龍船,他們身處于成長的河流,中流擊水、迎風搏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