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前不久,一件關于“系統”的事引發關注:山東某縣給新生兒上戶口時,在文化程度一欄填寫“文盲或半文盲”,引起家長質疑,工作人員回應稱選項由系統自動生成。乍聽起來是“系統”的事,其實是人的事。正如網友所說,系統是死的,人是活的,可以設置成“學齡前兒童”或選擇不填。
很多時候,辦法不是沒有,而是看有沒有服務意識。像機器人一樣機械處理問題,說到底,是服務意識不強的表現。
服務就是解決問題和訴求,有些常規性的,可以用常規化的操作來應對,還有些可能是新問題、復雜題,一旦陷入模式化或服務立場出現錯位,處理起來就會刻板、教條,缺少人情味。就像治理占道停車問題,有的地方靠的就是簡單操作──“你停我罰”,而有的地方在“管”之外,通過走訪調研,盤點周邊停車場資源,開發預約停車小程序,探索錯時共享停車方案,從源頭化解停車難題。面對同一個問題,同樣是解決,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如今,在服務過程中,現代化技術手段應用越來越多,但應用不等于完全依賴。很多現實問題不是敲一下鍵盤就能解決好的,需要將考慮問題的出發點,牢牢鎖定在滿足人的需求上。如此,技術才能發揮最大價值,成為做好服務的幫手,而不是思維偷懶的借口。
技術背后是人,“系統”背后也是人,但服務過程中不能把自己變成“機器人”。如何優化服務細節,如何提升服務質量,這些問題的答案仍需在實踐中打磨、完善。(李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