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
國家文物局發布了
(相關資料圖)
南海兩處古沉船遺址水下調查的
最新進展
據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介紹,截至2023年6月6日,在一號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號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包括碗、盤,以及造型十分精美,色彩艷麗的琺華器。潛器回收后,立即對出水文物進行了清洗、浸泡、脫鹽及取樣等現場保護。
這一系列重大發現,為中國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提供了十分珍貴的實物證據,具有突破性貢獻。
這兩處明代古沉船遺址是不久前深海考古隊搭乘“探索一號”科考船,利用“深海勇士”號,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的,初步判斷應屬明代弘治年間與正德年間,也就是公元1500年前后,暫時命名為一號沉船和二號沉船,推測文物數量超十萬件。
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沉睡在深海里的古沉船,如同歷史遺落的珍珠,也即將揭開神秘的光芒。
南海1500米海底古沉船
藏著古人哪些秘密
有人說,在南海沉下一艘船,就是沉下一段歷史,發現一艘沉船,便是那段歷史的重啟。
那么這兩艘古沉船的年代到底是如何判定的?數百年前,它們是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超十萬件文物都有啥?它們到底藏著怎樣的故事?又能否向我們訴說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深海之中的這些貨物歷經數百年為何還能保存如此完
好?一起往下看。
深海寂靜無言
沉船的年代如何判定?
目前,聯合考古隊搭乘“深海勇士”號,進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目標就是明確兩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圍,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第二、第三階段將分別在今年8月和明年3月進行。
從目前提供的資料來
看,大量船貨為景德鎮瓷器,通過這些瓷器可以傳遞給我們哪些信息?沉沒數百年,深海寂靜無言,沉船的年代又是如何判定的呢?我們來聽一聽專家的解讀。
北京大學教授 秦大樹:
因為景德鎮瓷器分期是很成熟的,大家看一看各種東西,因為一個考古遺跡以最晚的器物來斷代,所以這里面有明代弘治的東西,但是這條船沉的時候應該是明代正德的時候。也許未來充分打撈以后還需要進一步論證,目前看應該是弘治正德的時候。那這個時期是中國瓷器外銷一個小高峰時期。
沉沒深海超500年
貨物為何能保存完好?
兩艘明代沉船,深度1500米,船貨超過十萬件,其中散落瓷器不乏珍品,我們不禁要問,這兩艘船只沉沒海底超五百年,貨物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再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北京大學教授 秦大樹:
這條船那么清晰擺在海床上,而且瓷器的質量又這么高,非常非常難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我們看完了以后就覺得非常震撼。
其實這里邊有幾個條件。第一,發現一條沉船都被淤在下邊,你很難看到它的全貌,而南海地區是硬底,所以你不管它有多深,你潛下去以后你看到這一大堆瓷器都在表面上放著
,它下面是硬底,它不會被淤住。不管這個船怎么沉下去,比如說它是坐底的,船散架了,這些東西都沒有被淤下去,確實能夠比較全面展現沉船的面貌。甚至你看到那個船一個艙一個艙的,原來在哪個艙的東西還在那兒。
兩艘滿載貨物的船從哪里來?
要到哪里去?
也就是說,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這兩艘滿載貨物的船原本在進行一次充滿希望的遠行,卻在這一海域意外沉沒,畫上了航行的終章。那么原本它們是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呢?
目前,專家已基本斷定一號沉船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出發,滿載著豐富的貨物,一路向南,去往東南亞的某個中間港。而二號沉船則恰恰相反,它的載貨十分單一,以經過簡單加工的原木為主,采買好的這一船貨物,目的地很有可能是中國的廣州,而之所以有這樣的判定,還與另一艘著名的元代沉船有關。
北京大學教授 秦大樹:
就是韓國發現的新安沉船,這新安沉船大家都關注出土2萬多件中國瓷器,非常高質量的。可能很多人沒有關注這條沉船還出水了1000多根紫檀木,韓國人對這批木頭已經做了研究,就是中南半島產的紫檀木。
有人據此認為這條沉船從中南半島開到元代的慶元港,就是今天的寧波,然后再往日本航行的時候遇到風暴偏航沉在了朝鮮半島。這說明慶元(寧波)當時是一個最重要的中間港,就是貿易集散地。中間港是在不斷變化,元代的中間港應該是慶元,今天的寧波。到明中期中間港就變成了廣州。
發現貼金琺華瓷
對研究瓷器發展有何意義?
在海底畫面曝光的時候,很多人都被那些疊落在一起的瓷器所震撼。
專家介紹,一號沉船搭載的船貨,以大量景德鎮瓷器為主,日用的碗盤以及大大小小的罐子,多是用來裝有機物,有可能是醬菜、茶葉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器物則十分精美,比如極具觀賞價值的琺華器。琺華是陶瓷裝飾技法,又名“粉花”,始于元而盛于明。以黃、綠、紫三色居多,另還有藍、白等色,色彩艷麗,線條生動,形象簡練,具有獨特的山西地區風格和特殊的裝飾效果。
如此精美又獨具特色的瓷器,背后還有哪些故事?對研究我國瓷器發展有何重要意義?戳視頻,來聽聽專家的解讀。
二號沉船為復原歷史
提供了哪些信息?
如果說沉船遺址相當于一個時間膠囊,它把某一個時代的信息片段完整地保存下來,那么它反映出來的不單單是船載貨物,還有社會、政治、生活百態,以及航路地理等綜合信息,這一點在二號沉船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號沉船搭載著整船的原木,原本要前往的中間港到底是什么?這對我們復原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忙景象又有什么幫助呢?
專家介紹,各地產的瓷器要運到中間港,例如:寧波或者廣州,這里面有龍泉窯的瓷器,還有通過大運河運來北方的磁州窯的瓷器,東南亞的紫檀木也放在這兒,在這個港上就可以買到各地產品,一站購齊,直接裝船就可以出發了。滿載一船原木的二號沉船,就相當于單純采購原木的“海上快遞”,而中間港就相當于一個大型超市。
北京大學教授 秦大樹:
這些木頭不一定全在中國使用,有可能裝上船往琉球、東南亞甚至往東南亞其它地方,甚至往更遠的中東地區運。所以這條船很單一,說明中間港貿易的模式也挺重要。當然需要進一步再做一些分析,撈上來一點木頭或者抓一塊木頭下來,現在技術很成熟,你就可以看一看什么木材,它的產地都可以弄清楚,我們對這條沉船就能說得更清楚了。
關鍵詞: